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知识 > 灯笼 - 元宵节

灯笼 - 元宵节

推荐人: 来源: 秒知社 阅读: 9.71K 次

元宵节 灯笼

灯笼又统称为灯彩,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工艺品。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灯笼发展出了不同的地域风格,每一种灯笼都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灯笼综合了绘画、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与中国人的生活活息息相连。灯笼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元宵节挂灯笼简短来历

元宵节打灯笼的习俗始于东汉时期,东汉明帝刘庄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之后这个规定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元宵节挂灯笼的寓意

元宵节挂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与富贵,所以人人都喜欢。

尤其在海外华人聚居的地区,比如唐人街,元宵节挂灯笼这种传统,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丰富的文化底蕴。

红灯笼已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符号,元宵节挂灯笼是民间的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是节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元宵节灯笼制作方法

元宵节灯笼制作方法:

1、将红纸横向对折,用安全剪刀由折叠处等距离裁剪红纸。

2、将画纸横向折一小部分后撕去,剩下的画纸沿长边卷起,用订书机固定开口处。也可将这一步的订书机替换成白乳胶或者胶棒。

3、将剪裁好的红色画纸两长边涂上白乳胶,按下图所示围着直筒卷起来。

4、粘贴细长红纸条做灯笼提手,彩纸灯笼制作完成。

元宵节挂灯笼:

逢年过节挂灯笼是我国的一种传统习俗,充满节日的氛围。 灯笼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汉族传统民俗工艺品 ,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纸或者绢作为灯笼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条制作,中间放上蜡烛或者灯泡,成为照明工具。

受汉文化影响,在亚洲华人地区,许多国家的庙宇中,灯笼也是相当常见的物品。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

元宵节的灯笼有哪些种类?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放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下面介绍一些元宵节常见的灯笼种类:

1. 圆形灯笼:

- 圆形灯笼是元宵节最常见也是最经典的灯笼之一。它们通常由纸质制成,内部点亮蜡烛或使用电灯泡。圆形灯笼象征团圆和吉祥,有时会在灯笼上写上吉祥的寓意和祝福词语。

2. 花灯:

- 花灯是指以花朵为造型的灯笼。花灯非常精美,常常栩栩如生地展现出花朵的形态,如牡丹、菊花、莲花等。花灯通常是用竹枝和纸张制作而成,外部点亮蜡烛或使用电灯泡。

3. 剪纸灯笼:

- 剪纸灯笼是利用剪纸艺术制作的灯笼。这种灯笼通常由一张或多张剪纸组成,通过创造出精细的图案和图像来展现其美。剪纸灯笼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风格,常常用于装饰街道和庆祝场所。

4. 彩灯:

- 彩灯是指那些以各种形状和颜色制作的灯笼。彩灯制作复杂,常常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和技艺的精湛。彩灯通常由丝绸、纸张、竹子等材料制作而成,用于装饰各种节日场所和庆祝活动。

5. 动物灯笼:

- 动物灯笼是以动物形象为造型的灯笼。它们可以是现实的动物形象,如龙、凤凰、猪等,也可以是神话中的传说生物,如麒麟、龙凤等。动物灯笼花色鲜艳、栩栩如生,常常用于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传说。

总体来说,元宵节的灯笼种类繁多,每种灯笼都有其特殊的寓意和象征意义。它们是元宵节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既装饰了节日的场所,又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元宵节习俗:元宵节为什么要挂灯笼

元宵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元宵节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汉。我国各个民族的元宵习俗也大同小异,有吃汤圆,点灯笼,猜灯谜。那么,大家知道元宵节为什么要挂灯笼吗?元宵节挂灯笼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就让万年历详细给大家道来吧。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元宵节习俗:元宵节为什么要挂灯笼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