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知识 > 古代民歌《第一》原文及赏析

古代民歌《第一》原文及赏析

推荐人: 来源: 秒知社 阅读: 1.92W 次

昨夜春风入户来,动人怀。只见庭前花欲发,半含咍。直为思君容貌改,征夫镇在陇西坏。正见庭前双鹊喜,君在塞外远征回,梦先来。

古代民歌《第一》原文及赏析

这是 《敦煌歌辞总编》大曲中的一套。“阿曹婆”是格调名,其作用类似宋词的词牌。全套分三叠,每叠分上下两片,全叶平韵。上片句式为“七三七三”下片句式为 “七七七七三”。后两首各有残缺,故未录,此处只介绍第一首。任半塘先生评此套歌辞曰: “调是成熟之杂言,辞是借用之 ‘征妇怨’,均值注意。” ( 《敦煌歌辞总编》 1673页)

上片点明季节,以景带情。“咍”是方言,即笑的意思。江苏 《宝山县志》: “ ‘咍’ 音 ‘海’ 之平声,‘咍咍’,笑声。”《湖南通志》四一: “谓相调曰 ‘咍’。”此字虽为方言,但唐代诗人中也用此语,李白 《远别离》: “吴楚弄兵无剧孟,亚夫咍笑而徒劳。”首句写春风入户,牵启幽人的心扉;后两句写庭前的花儿含苞待放,更能触动孤栖者的愁肠。春天乃万象更新的季节,一切有生命的东西皆显示出勃勃生机,具有丰富的情感世界的人,尤其是那些丈夫远戍塞外,独处孤栖的少妇们不更会春情萌动吗?对丈夫的思盼,对爱情生活的渴望怎能不煎熬思妇们的心?所以中国很古以来就有“春女思”( 《淮南子·缪称训》)这一成语,可见人们对这种感情的深刻理解。还应体会,“春风入户”是由触觉感受到的,充分表现出思妇对自然征候的敏感。“半含咍”的花儿是由视觉看到的,也曲折地表现出思妇为排遣愁肠而“寻寻觅觅”想到自然中去寻求寄托的心态。那半开不开的花儿的样态既十分美丽,又有很深的象征意蕴。虽有良辰美景,无奈良人不在,奈何奈何!花儿可自然开放,而少妇却不能得到丈夫的温情,怎不感伤!抒情含蓄婉转,感情容量很大。

下片用赋的笔法,写出征妇相思的具体内容。“直为思君容貌改”,直白如话,具有民歌质朴通俗的特点。“征夫镇在陇西坏”的“坏”字,据任半塘先生说,当指窑洞,即 “穴山而居,亦求向阳”之义。实际上就是征妇想象丈夫戍守边防之所偏远荒陋,生活相当艰苦而已,不必拘泥。这时,思妇忽见庭院前落着一双喜鹊,这使她精神为之一振,眼前出现了希望之光。因为按照世俗的说法,喜鹊临门是有亲人将要归来的征兆,所以她马上想到,一定是 “在塞外”的夫君 “远征回”了,可见她对丈夫的思念是何等深切。但结果却怎样呢?“梦先来”三字含蓄地向读者交代出来。三字暗示出这位征妇空欢喜一场,等到的是个空虚,人并未归来,只能在梦中相见。情境无限凄楚。若稍加思索,还有一层意味。本是女子思极而梦见丈夫,却说丈夫先把梦送回来,抒情又增一层波澜,更增几分惆怅。

此首歌辞在内容上与唐诗中“征妇怨”的主题无多大差别,只是在语言风格上朴素直白,显示出民间歌谣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