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知识 > 大马哈鱼长什么样子

大马哈鱼长什么样子

推荐人: 来源: 秒知社 阅读: 1.86W 次

大马哈鱼长什么样子

大马哈鱼的体侧扁,背腹外廓相对称,纺锤形。头长与体高略相等,口端位,口裂大,上颌骨后延至眼的后缘,斜向下方,似鸟喙状。上、下颌和犁骨皆有齿,眼在体轴线的下方,较大。大马哈鱼的体色逐渐变暗,并在体侧出现10-12条紫红色纵斑纹的婚姻色。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大马哈鱼(也称为巨型鱼或巨型白鲨)是一种大型海洋鱼类,外观独特而引人注目。它们有着庞大的体型和强壮的肌肉,身体呈流线型,适合高速游动。大马哈鱼通常呈灰色或蓝灰色,背部较深,腹部较浅。它们的头部宽大,口巨大且充满锋利的锯齿状牙齿。大马哈鱼的眼睛相对较小,两侧有一对鼻孔,帮助其嗅探和寻找猎物。

大马哈鱼的鳍非常显眼,背鳍特别大且位于背部的后方,具有明显的三角形形状。它们的胸鳍和尾鳍也很强壮,有助于它们在水中保持平衡和机动性。大马哈鱼身长可达数米至数十米,体重常常超过数吨,是目前已知最大的鱼类之一。

总的来说,大马哈鱼是一种巨大而强壮的海洋鱼类,拥有灰色或蓝灰色的身体、巨大的嘴和锯齿状牙齿,以及显眼的鳍。它们的外观令人印象深刻,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大马哈鱼是什么鱼,和鲑鱼是同一种鱼吗

大马哈鱼又被叫做北鳟鱼、罗锅鱼,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鲑形目鲑科太平洋鲑属大马哈鱼种。它们的身体扁平,形状为纺锤形,嘴巴大,眼睛也大,背部颜色是黄绿色,腹部颜色是银白色。它们的体型较大,体长可以达到1米。大马哈鱼最开始生活在海水中,性成熟后会到淡水中产卵。大马哈鱼吃肉,可以吃小鱼、水生昆虫等食物。

一、大马哈鱼是什么鱼

大马哈鱼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种鱼,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它们还有很多别称,比如“北鳟鱼”、“罗锅鱼”、“麻糕鱼”、“麻哈鱼”等等。大马哈鱼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鲑形目鲑科太平洋鲑属大马哈鱼种。它们的身体形状比较扁平,形状是纺锤形的。它们的嘴巴比较大,上颌骨一直延伸到眼睛的后方,它们的眼睛也非常大。它们的背部颜色是黄绿色的,腹部则是银白色的。大马哈鱼的身体长度可以达到1米。

从生活环境来看,大马哈鱼刚开始是生活在海洋之中的,在北太平洋以及周边的海域之中分布比较广泛,比如白令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等等。它们分布的纬度比较高,这是因为它们属于冷水性鱼,喜欢生活在凉爽的水中。从习性特点来看,大马哈鱼还属于溯河产卵洄游性鱼类,当它们成熟之后会到河流之中产卵。从食性来看,大马哈鱼属于肉食性鱼类,会将水中的多种鱼类和水生昆虫作为自己的食物。

二、大马哈鱼和鲑鱼是同一种鱼吗

鲑鱼也是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的一种称呼。其实,大马哈鱼指的就是鲑鱼,这两个名称是对同一种鱼的不同称呼。鲑鱼是比较正式的一种称呼,也是比较普遍的一种称呼。而大马哈鱼这个名称则是俗称,也是别称,在某些地区比较普遍,在一些地区则不这么称呼,有时候人们对这种称呼是不太熟悉的。

大马哈鱼的特点

大马哈鱼一般体长60厘米左右,体延长而侧扁,头后逐渐隆起,头大而侧扁,口大,吻端突出,微弯,形似鸟像,生殖季节时雄鱼突出最为明显,相向弯曲如钳形,使上下颌不相吻合,眼小,鳃孔大,鳞细小,侧线明显,背鳍后方有一个很小的脂鳍和臀鳍相对,尾鳍浅叉形,体色变化较大,自海洋进入淡水之初,背和体侧黄绿色。

1、大马哈鱼一般体长60厘米左右,体延长而侧扁,头后逐渐隆起,头大而侧扁,口大,吻端突出,微弯,形似鸟像,生殖季节时雄鱼突出最为明显,相向弯曲如钳形,使上下颌不相吻合,眼小,鳃孔大,鳞细小,侧线明显,背鳍后方有一个很小的脂鳍和臀鳍相对,尾鳍浅叉形,体色变化较大,自海洋进入淡水之初,背和体侧黄绿色,逐渐转为青黑色,腹部银白色,两侧有10~12条斑纹。

2、大麻哈鱼为冷水性溯河产卵洄游鱼类。原栖息于太平洋北部,在海洋里生活了3-5年后(通常4龄达性成熟)才在夏季或秋季成群结队进入黑龙江作生殖洄游,根据溯河时间可分为两个生物群,夏型和秋型;上溯进入中国境内的仅为秋型。大部分在下游产卵,到达上游产卵的仅为少数。它们沿江而上,日夜兼程,不辞辛劳,每昼夜可前进30-35公里,不管是遇到浅滩峡谷还是急流瀑布,都不退却,冲过重重阻扰,直到目的地。

大马哈鱼有鳞吗

大马哈鱼 全身被细小圆鳞。

大麻哈鱼一般体长60厘米左右而侧扁,略似纺锤形;头后至背鳍基部前渐次隆起,背鳍起点是身体的最高

大麻哈鱼(20张)点,从此向尾部渐低弯。头侧扁,吻端突出,微弯。口裂大,形似鸟喙,生殖期雄鱼尤为显著,相向弯曲如钳状,使上下颌不相吻合。上颌骨明显,游离,后端延至眼的后缘。上下颌各有一列利齿,齿形尖锐向内弯斜,除下颌前端4对齿较大外,余齿皆细小。眼小,鳞也细小,作覆瓦状排列。脂鳍小,位置很后。尾鳍深叉形。生活在海洋时体色银白,入河洄游不久色彩则变得非常鲜艳,背部和体侧先变为黄绿色,逐渐变暗,呈青黑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有8-12条橙赤色的婚姻色横斑条纹,雌鱼较浓,雄鱼条斑较大,吻端、颌部、鳃盖和腹部为青黑色或暗苍色,臀鳍、腹鳍为灰白色。到了产卵场时,体色更加黑暗。而北美的大麻哈鱼产卵时体色变红。

大马哈鱼有多大?

大马哈鱼的学名是鲑鱼。它素以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著称,被人视为名贵的鱼类。大马哈鱼一般体重3.5千克,最大超过了5千克。大马哈鱼的体形如纺锤,口大嘴长,腹部呈银白色,成鱼体侧有10~12条橙赤色的横斑。由于其繁殖习性的不同,分春、秋二型。进入我国的属秋型,故又称秋鲑,通常比一般的鱼要大得多,最大的个体达7.5千克

西沙群岛里的大马哈鱼长什么样

身体扁平,形状为纺锤形。大马哈鱼体侧扁,背腹外廓相对称,纺锤形。头长与体高略相等。西沙群岛是我国南海诸岛四大群岛之一,现属海南省。位于海南岛东南方。

大马哈鱼 资料

大麻哈鱼

【拉丁文学名】Oncorhynchus keta

【英文名】Big pacific-salmon , Chum salmon

【科属分类】硬骨鱼纲,幅鳍亚纲,鲑形目,鲑亚目,鲑科,麻哈鱼属。

【地方名】麻哈鱼、马哈鱼、大马哈鱼、鲑鱼、麻糕鱼。

【俗称】北鳟鱼,大发哈鱼,达发哈鱼,果多鱼,罗锅鱼,孤东鱼,齐目鱼,奇孟鱼,花斑鳟,花鳟。

亦作calico salmon或dog salmon。

鲑科(Salmonidae)有淡色细点的北太平洋食用鱼类,学名为Oncorhynchus keta. 重达3.6公斤(8磅)。在秋季繁殖季节,沿北美育空(Yukon)河洄游上溯逾3,200公里(2,000哩)。春季幼鱼孵出数星期后即入海。

大麻哈鱼又叫鲑鱼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素以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著称于世,历来被人们视为名贵鱼类。我国黑龙江畔盛产大麻哈鱼,是“大麻哈鱼之乡”。

大麻哈鱼身体长而侧扁,吻端突出,形似鸟喙。口大,内生尖锐的齿,是凶猛的食肉鱼类。它生在河里,长在海中,主要栖息在北半球的大洋中,以鄂霍次克海、白令海等海区最多。它们在海里生活4年之后,到每年月间性成熟时,成群结队地从外海游向近海,进入江河,涉途几千里,溯河而上,回到出生地——黑龙江。

入江后停止摄食,有些大麻哈鱼进入乌苏里江、呼玛尔河和松花江等黑龙江的清冷支流,以寻找最理想的产卵场所。产卵前,雌鱼用腹部和尾鳍清除河底淤泥和杂草,拨动细沙砾石,建筑一个卵圆形的产卵床。然后,雌雄鱼双双婚配产卵。产卵后,经过长途跋涉精疲力竭的亲鱼,还要守护在卵床边,直到死亡。100多天后,小鱼才从卵中孵出,来年春天,它们顺流而下,又游向大海,然而它们不会忘却故乡,一旦性成熟,又会历经千难万险,游回家乡。

大麻哈鱼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不仅肉味鲜美,鱼子更为名贵。它的鱼子比一般鱼子大得多,直径约7毫米,色泽嫣红透明,宛如琥珀,营养价值极高,是做鱼子酱的上好原料。

贝加尔湖中的大麻哈鱼数量比较多,捕获量很大。

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大麻哈鱼一般体长60厘米左右而侧扁,略似纺锤形;头后至背鳍基部前渐次隆起,背鳍起点是身体的最高点,从此向尾部渐低弯。头侧扁,吻端突出,微弯。口裂大,形似鸟喙,生殖期雄鱼尤为显著,相向弯曲如钳状,使上下颌不相吻合。上颌骨明显,游离,后端延至眼的后缘。上下颌各有一列利齿,齿形尖锐向内弯斜,除下颌前端4对齿较大外,余齿皆细小。眼小,鳞也细小,作覆瓦状排列。脂鳍小,位置很后。尾鳍深叉形。生活在海洋时体色银白,入河洄游不久色彩则变得非常鲜艳,背部和体侧先变为黄绿色,逐渐变暗,呈青黑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有8-12条橙赤色的婚姻色横斑条纹,雌鱼较浓,雄鱼条斑较大,吻端、颌部、鳃盖和腹部为青黑色或暗苍色,臀鳍、腹鳍为灰白色。到了产卵场时,体色更加黑暗。

大麻哈鱼为冷水性溯河产卵洄游鱼类。原栖息于太平洋北部,在海洋里生活了3-5年后(通常4龄达性成熟)才在夏季或秋季成群结队进入黑龙江作生殖洄游,根据溯河时间可分为两个生物群,夏型和秋型;上溯进入中国境内的仅为秋型。大部分在下游产卵,到达上游产卵的仅为少数。它们沿江而上,日夜兼程,不辞辛劳,每昼夜可前进30-35公里,不管是遇到浅滩峡谷还是急流瀑布,都不退却,冲过重重阻扰,直到目的地。成鱼进入淡水生殖期间后便不摄食。大麻哈鱼对产卵场的条件要求很严,环境要僻静,水质澄清,水流较急,水温5-7℃,底质为砂砾地。产卵期为10下旬至11月中旬。产卵前雄鱼用尾鳍拍打砂砾,借水流的冲击,形成一个直径为100厘米左右,深约30厘米的圆坑,称为“卧子”;雌鱼产卵于卧子内,同时雄鱼射出。雌鱼并以尾鳍反复拨动砂砾,将卵埋好。产卵后雌雄鱼长期徘徊于产卵场周围。它们由于经过长途而艰辛的洄游,洄游其间又不再进食,加之筑“卧子”产卵,体力消耗殆尽,产卵后的大麻哈鱼,体色黑暗,体质消瘦,遍体是伤,已经失去食用价值。因此产卵后7-14天即死亡,艰苦地完成了繁衍后代的任务。终生只繁殖一次,坏卵量在4000粒以上。受精卵孵化出的仔鱼喜欢潜伏在石砾间黑暗的地方,长至50毫米左右,便开始降河下海,沿途摄食小型浮游生物或死去的母体;到达海口时,逗留一段时间,即向远岸迁移;到达性成熟时再归入淡水河川完成繁衍后代的任务。大麻哈鱼为凶猛性的肉食性鱼类,幼鱼时吃底栖生物和水生昆虫,在海洋中主要以玉筋鱼和鲱等小型鱼类为食。

大麻哈鱼的生活习性非常有趣,正象黑龙江渔民所说:“海里生,江里死”。大麻哈鱼是一种海河洄游性鱼类,它栖息于北太平洋肥育、生长。当它达到性成熟时,为了繁殖后代,一定要历尽千辛万苦,进入江河,上溯到产卵场生殖。在我国江河中产卵的大麻哈鱼,每年秋季(9-10月)来临时,成群结队渡过鄂霍次克海,绕过库页岛,溯黑龙江而上,日夜兼程,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不断前进,每昼夜前行30-35公里,不管是遇到浅滩峡谷或急流瀑布,它从不退却,冲过重重阻挠和越过层层障碍,直至游到目的地,找到合适的产卵场所。大麻哈鱼在前进中为了越过瀑布或障碍物时,以其尾部竭力击水,借高速游泳而向前上方斜跃出水面,跳往空中高可达2-2.5米。由于它善于跳跃,古拉丁文名取Salire,即跳跃之意,并沿化为英语Salmon。

大麻哈鱼经过长途跋涉,且在洄游时不摄食,依靠体内储存的营养物质维持生命,因而长途旅行,忍饥挨饿和生殖期间体力的消耗,大多数亲鱼瘦弱而多伤病,尤其是雄鱼,更是体力消耗殆尽。因此生殖后不久,雄亲鱼便相继死无,完成了它毕生繁衍后代的任务。大部分雌鱼仍然返回海洋,得到丰富的食物,恢复常态。而受精卵经2个月的发育孵化,仔鱼潜伏在石砾间黑暗处,待翌年4月开江后,幼鱼已长至500毫米左右便开始降河下海,先在沿海逗留一段时间后再向外海迁移。待长成性成熟后再返回出生地完成繁衍后代的任务。

洄游进入我国黑龙江、图们江等水系,乌苏里江较多,9~10月份为生产旺季。乌苏里江盛产大马哈、鲤、鲢、鳜、鲫等鱼,是中国最大的大马哈鱼产区。大力加湖上通浓江,下联黑龙江,水产资源丰富,县境荒地多,土质肥沃,适种小麦、水稻、大豆、玉米和谷子,现已开垦5万公顷,仍有近27万公顷宜农荒地可供开垦。抚远镇位于黑龙江畔抚远山麓,依山临江,景色壮丽,形势险要,为重要边城。城东城子山有辽金“莽古塔”古城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麻哈鱼分布在北太平洋的东、西两岸。我国以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江为最多,图们江、珲春河、密江、绥芬河、嫩江、牡丹江以及台湾省的大甲溪也有分布。其捕捞季节为9-10月份,鱼群体长一般为53-81厘米,重为1-5公斤,最大个体可达10公斤左右。我国江河的大麻哈鱼有3种:普通大麻哈鱼(O.keta)、马苏大麻哈鱼(O.masou)和驼背大麻哈鱼(O.gorbuscha)。

大麻哈鱼是名贵的大型经济鱼类。体大肥壮,肉味鲜美,可鲜食,也可胶制、熏制,加工罐头,都有待殊风味。盐渍鱼卵即有名的“红色籽”,营养价值很高,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

在我国,大麻哈鱼为出口品种,其英文名为 Chum salmon,由辽宁、黑龙江输往:日本。

大麻哈鱼不仅是黑龙江省的大型珍贵特产鱼类,也是我国淡水名贵鱼类之一。其肉质细腻,呈红色,味鲜美,脂肪含量极为丰富,营养价值相当高。含蛋白质为14.9-17.5%,脂肪为8.7-17.8%,水分为61.4%,每100克含有1384卡热量,钙50毫克,磷153毫克,铁1.9毫克。此外,还含有糖类和多种维生素。其卵晶莹透亮,粒粒如珍珠,富含磷酸盐、钙质及维生素A、D,被公认为宴席珍膳。将其盐渍成“大麻哈鱼籽”,便是闻名于国际市场的“红鱼籽”,极受欧美各国大众的欢迎。居住在黑龙江省的赫哲族人还用大麻哈鱼皮制革,做成皮衣服、长拉靴、烟包和钱包等。大麻哈鱼的肉、肝、精巢和头,均有药用价值。其肉有补虚劳、健脾胃、暖胃和中之功效,可以治疗水肿、消瘦、消化不良、膨闷胀饱、呕吐酸水、抽搐、肿疮等症。鱼肝可提制鱼肝油。精巢可提制鱼精蛋白和配制成多种鱼精蛋白制剂,适应治疗过量注射肝素所引起的反应;它对某些出血症(如上消化道急性出血、肺咳血等)也有明显的止血作用。

相传唐王东征时来到黑龙江边,正逢白露时节,被敌人围困,外无援兵内无粮草,正当唐王一筹莫展之时,一大臣奏道:“何不奏请玉皇大帝,向东海龙王借鱼救饥?”玉帝便令东海龙王派一条黑龙带领鲑鱼前来镇守这条江,人马得到鱼吃,力量倍增,大获全胜。马原来是不吃鱼的,自此马便开始吃鱼了,但也只是吃鲑鱼。所以便把鲑鱼叫作“大马鱼”。许多年后,又是白露时节,有一个叫什尔大如的部落首领所率人马被敌人追到乌苏里江边,前无进路,后有追兵,粮草又断,十分危机,此时一谋士便向什尔大如献策言道:“何不仿照唐王东征时向东海龙王借鱼以解燃眉?”黑龙闻知,复率鲑鱼来到乌苏里江边,什尔大如得救,便率部在沿黑龙江、乌苏里江一带定居下来,这些人的后代,便是今天的赫哲人,所以每到白露前后,便有大批的鲑鱼来到黑乌两江。赫哲人称“大马鱼”为“达乌依玛哈”,后经演变,就把鲑鱼叫做“大麻哈鱼”。

马哈鱼是什么鱼

马哈鱼,别称大马哈鱼,大麻哈鱼,是鲑科太平洋鲑属(大麻哈鱼属)的一属鱼类,为冷水性溯河产卵洄游鱼类,分布于太平洋北部和北冰洋中。

大马哈鱼属鲑形目,鲑科,马哈鱼属,俗称大发哈鱼、达发哈鱼、果多鱼、齐目鱼、奇孟鱼等。大马哈鱼分布在太平洋的东、西两岸,我国以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最多,图门江、珲春河、密江、绥芬河、嫩江、牡丹江以及台湾的大甲溪也有分布。成鱼体长一般为53cm~ 81cm,体重为1kg~5kg,最大个体可达到10kg左右。目前我国主要分布有三种大马哈鱼:普通大马哈鱼、马苏大马哈鱼和驼背大马哈鱼。其中以马苏大马哈鱼最为珍贵。马苏大马哈鱼肉质细腻、呈红色、味鲜美、脂肪含量极为丰富,营养价值相当高,其卵晶莹透亮,粒粒如珍珠,富含磷酸盐、钙质及维生素A、D,被公认为宴席珍膳。中国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抚远市和同江市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畔盛产大马哈鱼,是“中国大马哈鱼之乡”。

大马哈鱼是怎么样的?

大麻哈鱼,也称大马哈鱼,它的学名叫“海鲑鱼。”它以味道鲜美而著称;以善游而闻名。善游,是指它在同类中谁也没有它游的远,它是洄游路程最长的鱼。

春天一到,在海洋里生活了5年的小鲑鱼已长大“”。这时,它们就成群结队地返回故乡。它们的故乡就是它们的出生地——黑龙江和乌苏里江(还有一些河,如绥芬河、穆棱河等)。它们从太平洋起步,渡过鄂霍次克海,绕过库页岛,再奔家乡。这段路程有多远呢?好几千公里!它们是“海外赤子”,回故乡心切,乘风破浪,昼夜兼程。一般每昼夜游40公里,到顺流时每昼夜可游100公里以上。

它们返回故乡,目的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到每年的八、九月份,它们便在黑龙江、乌苏里江里追逐、交尾。这时,雌鱼选择温暖、洁净的水流处,用尾巴清除掉水底的杂物,然后头迎着水流的方向,伏在江底的沙面上,身子剧烈的摆动着,把砂砾分向两边掘出一个比自己的身子大的椭圆形小坑。雄鱼看到后,就游向它“求婚”。雄鱼常常为争夺“新娘”而爆发“战争”。战败者逃之夭夭,战胜者就守候在雌鱼的身边。雌鱼做好“育婴的摇篮”后,就愉快地靠在雄鱼身边,而后并肩而行。雌鱼一阵痉挛,把一粒粒黄豆般大小的、黄澄澄的、晶莹的卵粒排在坑里。这时,雄鱼便立即向卵上授精,而后又去追逐别的雌鱼。

雌鱼见雄鱼去了,急忙用尾巴拨动坑边的砂砾,将授精后的卵粒掩盖起来,筑成了卵窝,保护未出世的“儿女们”。四、五个月过后,春风又回到北方。小鲑鱼便迎着温暖的春风出世了。刚出世的小鲑鱼身体只有4厘米长,长到6厘米时,就身强力壮了。这样小小的“个子”,便开始从出生地远游他乡,游向大海。

它们在海洋里生活5年以后,就准时返回故乡,而且能准确地寻找到它们的出生地。大马哈鱼为什么有这种本领,这全靠它有一只神奇的鼻子。

原来,大马哈鱼的鼻子的内部是一个长满褶皱的嗅囊,嗅囊的表面是无数个灵敏的感受器,它能察觉水里化学成分其微小的变化,因而接收到远方的信息。

大马哈鱼和鳌花鱼的区别

大马哈鱼和鳌花鱼的区别

科属不同,大马哈鱼是鲑科、太平洋鲑属的一种凶猛的肉食性鱼类。鳌花鱼属硬骨鱼纲、鲑形目、鲑科、鲑属。外形不同,大马哈鱼体侧扁,背腹外廓相对称,纺锤形。眼在体轴线的下方,较大,背鳍居于体稍后。鳌花鱼背鳍基短,鳍条少于16根。

大马哈鱼和鳌花鱼的区别

分布范围不同。大马哈鱼广泛分布于白令海、北太平洋、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及沿岸河流中。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牡丹江以及台湾省的大甲溪等水系。

油鱼和大马哈鱼的区别有什么

  大马哈鱼,长得就像剑一样,是非常的苗条,很多人就把大马哈鱼人成了油鱼,区别不出哪个是大马哈鱼,哪个是油鱼。下面由我为大家介绍油鱼和大马哈鱼的区别,希望能帮到你。

  油鱼和大马哈鱼的区别

  1、看头部

  马哈鱼和油鱼身体较像,但头部较易区分,如果商家兜售的马哈鱼是去掉头的,最好不要消费。

  2、看肉质

  油鱼的肉质发白,大马哈鱼肉质有点粉,煮熟后可以分辨。

  3、是否有油溢出

  鱼入锅不放油,高温烹煮,如果有大量油溢出,可能就是油鱼,马哈鱼和鳕鱼烹煮时不会有太多油溢出。.

  4、看外观

  大马哈鱼的体形如纺锤,口大嘴长,腹部呈银白色,成鱼体侧有10~12条橙赤色的横斑。由于其繁殖习性的不同,分春、秋二型。进入我国的属秋型,故又称秋鲑,通常比一般的大马哈鱼要大得多,最大的个体达7.5千克。鱼体拟圆唇鱼体略长,前部圆,后部侧扁。体上部为黑色或青黑色,腹面灰白色,各鳍微黑,体侧鳞绝大部分有黑色边缘,从鳃孔之后至胸鳍前,黑色的斑块较粗而联成一大形黑斑。

  大马哈鱼不是三文鱼,虽然生长的环境差不多,关于大马哈鱼和油鱼的区别就介绍到这里了,以后就不会认错了。

  大马哈鱼的介绍

  口感 鲜美、有嚼劲

  营养价值 肉味鲜美,鱼籽比鱼肉更为珍贵,其直径约7毫米,色泽嫣红透明,宛如琥珀,营养价值极高,7粒大马哈鱼籽就相当于一个鸡蛋。

  价格 35-40元/斤

  棘鳞蛇鲭(油鱼)

  口感   粗糙

  营养价值

  有40%以上的蜡酯,由于蜡酯溶点高达1000℃,人体无法分解及吸收。因其脂肪含量高达20%以上,并被工业用作提取油脂,故称“油鱼”。

  是用于炼油的低价鱼 欧美将其列为“禁食”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油鱼是个很陌生的名字。吃了它为什么会“漏油”呢?公开资料显示,油鱼属深海鱼,是棘鳞蛇鲭和异鳞蛇鲭的通称,包括“圆雪(鳕)”、“仿雪(鳕)鱼”、“白玉豚”、“牛油鱼”等,分布于热带和温带海域,属低价鱼类。

  它主要用于提炼工业用润滑剂——它含有一种名为蛇鲭毒素的天然蜡酯。由于人体无法分解及吸收,食用后容易导致胃痉挛,油脂囤积在直肠,导致排油性腹泻。好在这些症状都是一次性的,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伤害。而且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对蛇鲭蜡酯这样敏感,有的人就吃了就不会出现严重反应。

  据了解,欧美多个国家将油鱼列入禁止食用名单,只作为工业润滑剂使用。日本对油鱼的态度最严格,将其列为“有毒鱼”。而在另一些国家,比如包括台湾地区在内的我国,以及大部分东南亚国家,不这种鱼的贸易和食用。更主流的做法是允许食用,但不得与其他鱼类混淆;还要在包装上提示食用的风险和后果,并给出食用建议(通常建议首次食用量不超过大约三两)。

  油鱼和鳕鱼的区分

  有专家表示,市场上不少鳕鱼都是油鱼“冒充”的。如何鉴别?国家高级食品检验员、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李广平教大家几招。

  1 看横切面:鳕鱼现在卖的基本都是冷冻切片,横切面大的是真鳕鱼,横切面小的则可能是油鱼。这是因为鳕鱼的体积比油鱼大。油鱼的中间会有一条淡黄或淡红的线条,而真鳕鱼是没有的。

  2 看肉和皮的颜色:鳕鱼的鱼段皮发白或灰白,色淡,肉质细腻;油鱼的皮为灰黑色,色深,有网格状,肉质较硬且粗糙。真鳕鱼的肉相比油鱼更为洁白,油鱼仔细看后会发现呈。

  3 看鳞片:鳕鱼的鳞片非常锋利,摸上去像针刺一样,为了体现真鳕鱼的这一“高贵”特点,卖场一般不会剥去其鳞片。而油鱼的鳞片则无此特征。

  4 用手摸:解冻后,真鳕鱼摸上去会很柔滑。解冻以后摸鱼皮,银鳕鱼是很光滑像有一层黏液膜一样的手感,而油鱼相对粗糙。

  5 口感:鳕鱼是口感是像蟹腿肉似的比较有筋道;油鱼用油煎熟后有肉香味,吃起来十分油腻,煮熟后肉质很粗,口感较差。

  6 价格:鳕鱼是濒危鱼种,捞捕量被严格,再加上原产地不在中国,它的价格不可能过于低廉。如果是价格过低的“鳕鱼”,很可能是假的。比如鳕鱼售价一般在每斤80元,而油鱼一般不到30元一斤,如果遇到价格低廉的鳕鱼,一定要谨慎购买。 据都市快报 综合。

猜你喜欢:

1. 马哈鱼的营养价值及功效

2. 油鱼和大马哈鱼什么区别

3. 大马哈鱼怎么做才好吃

4. 关于海水是咸的原因

5. 2015年属鸡10月运程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