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知识 > 东方红歌曲创作背景

东方红歌曲创作背景

推荐人: 来源: 秒知社 阅读: 3.17W 次

东方红歌曲创作背景

《东方红》是1965年由许嵩山谱曲、批判四人帮犯罪组织而创作的一首红歌。当时,毛泽东主席提出了独立口号,呼吁全国人民发动文化大革命,破除资产阶级思想污染。四人帮犯罪组织妄图颠覆党和国家,对毛泽东主席及无数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进行诬蔑、攻击和迫害,引起了广泛的愤慨和不满。《东方红》歌曲的出现,进一步弘扬了毛泽东主席的口号,表达了对毛泽东的无限忠诚,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为了实现全民理想而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风貌,彰显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革命信念。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东方红》是一首陕北民歌,是依照《骑白马》的曲调改编而成的歌曲,由李有源作词,李涣之编曲。那么《东方红》创作背景是什么呢?感兴趣的网友们,下面来了解一下吧。

《东方红》

1、1944年3月11日的《解放日报》在文章《移民歌手》中,全文披露了李增正编写的9段歌词(《毛主席领导穷人翻身》即《移民歌》),还将歌曲的9段歌词和所用《骑白马·挂洋枪》的曲谱(即《白马调》)全部发表在《解放日报》上,后来收进公木(署名张松如)与何其芳共同编注的《陕北民歌选》一书。1992年,《火花》杂志第7期发表了一篇谷威撰写的《东方红词曲“原籍”新考》。

2、该文最早提出:据刘炽同志考证,“移民模范李有源和他的侄儿李增正唱的6段《移民歌》是佳县一语文老师(指李锦旗)所作,曾任毛泽东保健医生的王鹤滨老人认为,这么多年过去了,《东方红》从1944年初现,到1945年的定格与传唱,其间数易其词,客观地说应该算得上集体创作。

以上就是对于《东方红》创作背景是什么的相关内容。

东方红的歌曲背景

一种说法《东方红》曲调源自土生土长的陕北民歌《你叫妹妹不放心》,歌词是“蓝格茵茵的天,飘来一疙瘩云,刮风下雨响雷声,三哥哥今要出远门,呼儿嗨哟,你叫妹妹不放心”。抗日战争时期,陕北人在民族危难之际,奋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将此曲改编成抗日歌曲:“骑白马,挎洋,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有心回家看姑娘,呼儿嗨哟,打日本咱顾不上”,这就是常说的《白马调》。

另一种说法认为原曲并非陕北民歌,而是一首名叫《芝麻油》的晋西北民歌,原词为:“芝麻油,白菜心,要吃豆角抽筋筋。三天不见想死个人,哼儿咳哟,哎呀,我的三哥哥”,是一首典型的情歌小调。抗战时期,这首晋西北民歌先由安波等人重新填词,演变成了一首反映抗日内容的民歌《骑白马》:“骑白马,挎洋,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有心回家看姑娘,呼儿黑哟,打日本就顾不上”。随后,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李绵绮,再次填词将其改成《移民歌》,由移民模范李有源唱了出来,李有源是这首歌的重要传唱人。 1942年陕北葭县(原佳县)遭旱灾,组织70多位贫困农民向南移民开发荒山,李增正是副队长,路上有的移民想家,平时擅编秧歌的李增正说:“咱们在路上红火些,大家就不想家了。毛领导穷人翻身,咱就编个《毛领导穷人翻身》(即《移民歌》)的歌来唱吧”。

1943年冬,李有源(1903-1955)依照原陕北民歌《骑白马》的曲调编写成一首长达十余段歌词的民歌《移民歌》。

《移民歌》既有叙事的成分,又有抒情的成分,表达在毛、党领导下的广大贫苦农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欣悦心情。歌曲编成后由李有源的侄子、农民歌手李增正多次在民间和群众集会上演唱,很受人们欢迎。

1944年,时任《解放日报》的记者陈伯林将歌曲的9段歌词和所用《骑白马·挂洋》的曲谱(即《白马调》)于当年3月11日,全部发表在《解放日报》上,后来收进公木(署名张松如)与何其芳共同编注的《陕北民歌选》一书。随后,延安文艺工作者将《移民歌》整理、删修成为三段歌词,并改名为《东方红》。

1952年,陕西与绥德专区召开文艺创作者代表大会,李有源在会上作了“我是怎样编写《东方红》的”发言,随之成为新闻人物。自此,李有源取代了李增正,成为《东方红》的当然词作者。

为适应专业合唱队表演,先后有多位作曲家将其改编为合唱曲,现今通行的合唱曲《东方红》是由著名作曲家李涣之编写的。

《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首次公演的时间是哪一年?

《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首次公演的时间是1964年。

1949年10月1日,当毛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庄严时刻,奏响的背景音乐就是《东方红》。

1957年,人民广播电台开始播放由编钟演奏的《东方红》。随着广播,该曲响彻在中国大地上传播。

1964年,《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首次公演。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该曲伴随着卫星升入太空。

《东方红》创作背景

1944年3月11日的《解放日报》在文章《移民歌手》中,全文披露了李增正编写的9段歌词,还将歌曲的9段歌词和所用《骑白马·挂洋》的曲谱(即《白马调》)全部发表在《解放日报》上,后来收进公木(署名张松如)与何其芳共同编注的《陕北民歌选》一书。

1992年,《火花》杂志第7期发表了一篇谷威撰写的《东方红词曲“原籍”新考》。该文最早提出:据刘炽同志考证,“移民模范李有源和他的侄儿李增正唱的6段《移民歌》是佳县一语文老师(指李锦旗)所作,曾任毛保健医生的王鹤滨老人认为,这么多年过去了,《东方红》从1944年初现,到1945年的定格与传唱,其间数易其词,客观地说应该算得上集体创作。

哪一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首次公演?

1964年。

《东方红》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5周年而创作的音乐舞蹈史诗,该演出于1964年10月2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演,于1965年10月摄制成彩色宽银幕影片,在全中国各地放映 。

通过歌舞概括地表现了中国党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党和的英明领导下,所进行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主义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这部史诗选择了各个阶段最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使它成为中国人民谋求解放的历史缩影。

创作背景:

《东方红》是在周恩来的倡议和指导下,集中了全中国音乐、舞蹈、诗歌、美术等各方面艺术家的智慧集体创作完成的。

1964年7月18日,周恩来在各部党组会议上提出,在国庆十五周年时,要通过创作一台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大型演出,把中国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历程,把党的指导思想思想的发展历程,完整地表现出来。

同时,他希望通过这样的大型演出,走出一条民族大歌舞的新路。根据周恩来的提议,宣传部组织各有关方面负责人进行了认真研究,很快对大型歌舞的总体设想、规模、艺术表现和组织领导等提出具体意见,拟定了报告

8月1日,周恩来批准了报告,并亲自拟定了一个由13人组成的领导小组,指示领导小组和全体创作及演职人员,要全力以赴,争取搞好,并在国庆期间上演。大歌舞名称经周恩来同意确定为《东方红》。

战士歌唱东方红背景是什么?

创作背景

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但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又把中国推进了内战的火海。在“国统区”,由于反动当局对进步音乐活动的压制,从1946年“国共合作”的局面彻底破裂以后愈来愈变本加厉,很多演出活动被禁止,许多歌咏团被解散,如重庆的“星海合唱团”、“民主合唱团”等,许多爱好进步音乐的学生也被逮捕或开除,甚至于连唱民歌也被视为违法活动。多数音乐家基本分散在各地的音乐院校任教,因而合唱音乐的创作和演唱都不如抗日期间活跃。但是,“国统区”人民音乐生活中最活跃的仍是进步的群众性歌咏活动,因此,进步的音乐工作者正像所有的群众一样,在压迫者面前表现了更顽强的斗志。“为了新音乐运动,为了建立新中国的民族音乐,我们不惜任何牺牲,不畏任何暴力!……我们要向国内反动派们提出我们最重要的。……我们要用人民雄大的歌声来为你们高唱葬曲,直到你们全部消灭为止”。——选自《新音乐》的一篇题为《决心与》。1946年1月5日,在重庆举行的追悼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纪念演奏会上,周副倡议再次成立“星海合唱团”、“民主合唱团”,并激励“全国人民必须站起来为自由和民主的权利而奋斗”。会上,郭沫若号召蒋管区人民“齐声吼出人民反对内战的歌声,吼出反对任何国家帮助中国进行内战的歌声”。许多进步的音乐工作者为了适应新的需要,和广大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争取民主、反对内战的音乐活动,创作和演唱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合唱作品。

有一首歌歌词是太阳一出满天红中国出了一位毛泽东他为人民莫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正确歌词是: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咳呀, 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歌名:东方红

歌手:王二妮

作词:李有源、公木

作曲:李涣之

东方红,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他为人民谋幸福

呼儿咳呀, 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爱人民

他是我们的带路人,为了建设新中国

呼儿咳呀, 领导我们向前进

党,像太阳

照到哪里哪里亮,哪里有了党

呼儿咳呀, 哪里人民得解放。

扩展资料:

歌曲背景

《东方红》是在抗日战争期间陕北人民用以表达对领袖、对中国党由衷的感激之情而创作的颂歌。

多少年来这一颂歌,随着全中国的解放,随着新中国的逐步繁荣、富强、随着人民对毛、党热爱程度的提高而愈加普及。

这首民歌原为陕北民歌《骑白马》。1943年冬,陕西葭县(今佳县)农民歌手李有源(1903-1955)依照《骑白马》的曲调编写成一首长达十余段歌词的民歌《移民歌》。

《移民歌》既有叙事的成分,又有抒情的成分,表达在毛、党领导下的广大贫苦农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喜悦心情。

歌曲编成后由李有源的侄子、农民歌手李增正多次在民间和群众集会上演唱,很受人们欢迎。随后,延安文艺工作者将《移民歌》整理、删修成为三段歌词,并改名为《东方红》,1944年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

《走进新时代》《东方红》《春天的故事》分别创作的时代背景

1.《走进新时代》:1997年十五大前夕创作

 1997年6月15日,《香港早晨》组歌正式亮相,罗湖区决定用最后一首《中国有幸》献礼中国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这首歌送到央视后,有关领导、同志一起参与了修改创作,并改名为《走进新时代》。

2.《东方红》:抗日战争时期创作

《东方红》是抗日战争期间,人民用以表达对领袖、对中国党由衷的感激之情而创作的颂歌。多少年来,这一颂歌,随着全中国的解放,随着新中国的逐步繁荣、富强、随着人民对毛、党热爱程度的提高而愈加普及。

3.《春天的故事》: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代表曲。

1993年3月7日,该曲歌词在《深圳特区报》发表。蒋开儒拿着报纸找作曲家王佑贵谱曲,王佑贵以歌词的语言格式很难用音乐来表达为由拒绝,但是蒋开儒没有放弃,他每隔一段时间,就给王佑贵送一次歌词。

扩展资料

《东方红》的曲调原为陕北民歌《骑白马》。1943年冬,陕西葭县(今佳县)农民歌手李有源依照《骑白马》的曲调编写成一首长达十余段歌词的民歌《移民歌》。

《移民歌》既有叙事的成分,又有抒情的成分,表达在毛、党领导下的广大贫苦农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欣悦心情。

歌曲编成后由李有源的侄子、农民歌手李增正多次在民间和群众集会上演唱,很受人们欢迎。随后,延安文艺工作者将《移民歌》整理、删修成为三段歌词,并改名为《东方红》。

二胡东方红歌词曲简谱

1/

2/

3/

《东方红》由李有源、公木词,李涣之编曲,是当年陕甘宁边区新民歌的代表作。这首最早在陕北传唱的歌曲以朴实的语言,唱出了人民群众对伟大领袖及其领导的中国党的深情流传极广。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一种说法《东方红》曲调源自土生土长的陕北民歌《你叫妹妹不放心》,歌词是“蓝格茵茵的天,飘来一疙瘩云,刮风下雨响雷声,三哥哥今要出远门,呼儿嗨哟,你叫妹妹不放心”。抗日战争时期,陕北人在民族危难之际,奋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将此曲改编成抗日歌曲:“骑白马,挎洋,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有心回家看姑娘,呼儿嗨哟,打日本咱顾不上”,这就是常说的《白马调》。

歌剧《东方红》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内容是什么?当时的社会背景呢?

第一,《东方红》不是歌剧,属于大型舞蹈史诗,勉强可以归入歌舞剧;第二,内容是歌颂中国党领导人民建立政权;第三,创作背景是1964年为庆祝国庆15周年而创作。

《东方红》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陕北民歌与《东方红》

这是一部用老镢镌刻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传世巨著。它所达到的思想艺术境地,是人们所难以想象的。它以那难以名状的奥妙留给人们一种特殊的美感享受。它是中华民族的一块引为自豪的艺术瑰宝。

它,便是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的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是陕北人民最亲近的“情人”伴侣。陕北民歌历经沧桑而不衰,并不断发展,源于它旺盛的生命力,生命力就来自它强烈的人民性。

陕北民歌的天才的作家们,大都是劳动人民出身,就如同母亲和她腹中的婴儿一样,劳动人民将他们的思想感情源源不断地输入民歌之中,赋予了民歌充足的养分,使之健康地成长,他们与它结成了深厚的般的情谊。

在陕北,不论表现喜、怒、哀,乐哪种情感,都是有歌有曲的。夏天,在绿格英英的山上或重山峻岭之巅,随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冬天,在白格生生的雪原中,无论在曲曲弯弯的山道里或在一马平川的大路上,赶牲灵的人们一路走一路歌,把人们从那寒冷、荒漠的天地中呼唤到今人心旷神怡的童话般的境界,在村庄里,有坐在墙畔编草帽、纳鞋底的婆姨们的低婉吟唱,也有后生们的“拦羊嗓子回牛声”的高歌回荡。民歌,在这地瘠民贫,交通不便的偏僻山沟沟里,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是陕北劳动人民抒发感情的最好手段。“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它是发自人民心底的呼声,可谓人民生活的第二种语言了。

“千年的老根黄土里埋”,“黄河畔上灵芝草”,陕北民歌就是深扎于劳动人民心中的千年老根,就是劳动人民心中的一棵灵芝草。有什么心里话,他们总是说给它听;有什么愿望,总是讲给它听。陕北民歌成了记录陕北劳动思想、感情、愿望和理想的总谱,是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

民歌,出自劳动人民的心灵,在长期的流传发展中,又经万人之口,通万人之心,每个人都将自己的精神甘露呈献给了它,因而,它成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愿望和理想的海洋。

阶级压迫和阶级反抗,是封建社会、半封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陕北民歌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劳动人民悲惨的生活,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统治阶级的愤怒和反抗情绪。著名的《揽工调》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它将阶级的压迫和剥削明明白白地揭示出来,发出了“揽工人儿难!哎哟揽工人儿难!”的愤怒呼喊,感情的洪流如火山爆发、喷涌而出。反映劳动人民悲惨生活和命运的作品俯拾皆是,不胜枚举,如《卖娃娃》,《十七年》、《脚夫调》等,这些民歌唱来凄惨、悲凉,人们眼前仿佛看到了一个个流泪苦诉身世的陕北农民的形象,听到歌中一声声的悲叹。真是一字一掬泪啊!在那万恶的旧社会,劳动人民谁都有一腔难诉的苦!

在长工歌里,流露出一种哀伤的情调,长工歌起于这个基调,显示了劳动人民对这种生活的愤恨与无奈。“掌柜的你在那家里盛,堪乎儿累死我长工”,“掌柜的穿的夹袄套背心,堪乎儿冻死我长工”等,这是长工们痛苦的。

诉苦歌,在陕北民歌中占有一定数量,这是一个泪的海洋,《走西口》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它叙述了一位名叫蔡长生的青年医生治好一个名叫孙玉莲的姑娘的病,两人产生了爱情,结为夫妻,婚后不久,因遇荒灾,衣食无着,蔡长生走西口谋生,夫妻洒泪相别的故事,《卖娃娃》写了陕北一次大荒灾中,一个逃荒的男人卖掉自己的两个孩子的故事,卖掉孩子,是为孩子谋条生路。歌中描写的情景,十分凄惨:“可怜实可怜,可怜我没有钱。量得二斗糠炒面,一风吹上了夭。”卖孩子时,父亲“手拖五岁女,怀抱三岁男,丢下这个抱那个,叫我好不难!”真是惨不忍睹。这些歌,是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悲剧的再现。

劳动人民不会做任人宰割的牛羊,他们的反抗情绪也会迸发,反映在他们的行动和语言上。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源发于陕北。数百年来,李自成一直被统治阶级视为是犯上作乱的人,称之为“李匪”。然而,在陕北劳动人民的歌子中,“李匪”却一直被作为英雄歌颂着,如酒曲《远阻米脂城》。

陕北人民为陕北出了这个英雄而骄傲,将他比做神龙出世,面将那些封建统治阶级比作者鼠、狐狸。他们欺压百姓,像老鼠狐儿子一样到处打洞,没想到竟然放出了压在地下的神龙李自成,造了他们的反!陕北人民寄向在于英雄,寄反抗情绪于英雄,使这首民歌传数百年而不衰,至今仍散发着熠熠光彩。

20世纪20年代始,中国大地上卷起了一场特大的“风暴”,那就是中国党领导的土地。这场风暴也毫无例外地席卷了陕北高原,它把那里的社会彻底翻了个过儿,把“世事颠倒颠”了。社会的激烈动荡、变革,为陕北民歌谱写新的一页。

“陕甘游击队,老谢总指挥”,这是1934年前后在陕北广为流传的民歌佳句。其实,早在此10多年前,陕北的土地就已开始了。陕北历经了土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历史阶段。陕北是中国的根据地、大后方,它在中国斗争史上占有光辉、特殊的位置。

这一时期的民歌,几乎都是以中国党所领导的中国斗争为题材的。“他是人来咱是人,为甚他官咱们穷?为甚把咱的血汗直抽尽?”——讲的是阶级剥削的道理;“官民众造反,世事大,他把咱老百姓没杀完”——号召民众起来;“军队百姓团结牢,抗日救国呀心一条”——军民团结,抗日救国;“黄河浪起风云涌,大海蛟龙要腾空。中国人民要掌政权,大”——讲的是国家斗争形势……这一时期的民歌抒发了劳动人民的反抗情绪,陕北人民再也不是悲剧性人物了,他们拿起了,向统治阶级猛烈开火了,那气概,大有“蟠龙卧虎”之势;“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咱们的力量大发展”,“前不让他前来,后不让他出”,“关住个大门好打狗”,“盒子,迫击炮,打得那敌人没处藏,叫声敌人你快缴”等,其斗志之昂扬,气吞山河,充分体现了陕北民歌所具有的时代性。

这一时期的民歌,均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是作者强烈感受到的东西,抒发的是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歌子真实、强烈、自然、悠远绵长、质朴明快。如1943年,在延安召开了陕甘宁边区劳模大会,劳动英雄孙万福见到毛后,激动万分,拉着毛的手说:“大翻身哪!有了吃,有了穿,帐也还了,地也赎了,牛羊也有了……没有您,我们这些穷汉趴在地上一辈子也站不起来!”他有感面发,创作出著名的民歌《咱们的领袖》:

高楼万丈平地起,

蟠龙卧虎高山顶,

边区的太阳红又红,

咱们的领袖。

再如,举世闻名的《东方红》原名叫《移民歌》。它最早的内容是一首情歌,后由民间歌手李有源改编创作而来。

黄河,5000年古国文化的发源地。诗人们称它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东方红》的作者李有源,就出生在这伟大的河流——黄河畔上陕西葭县的一个贫民家庭。

李有源的父亲常年给地主当长工,家境非常贫寒。为了一家老小有个安身的地方,全家人一块块地打石头、背石头,才箍好了一孔窑洞,李有源的父亲终因生活迫,劳累成疾而死去。李有源的母亲带着三个孩子挣扎在死亡线上。

一个人的幼年生活,该有多少乐趣啊,而李有源首先尝到的,却只是人间的辛酸。

从16岁起,李有源担负起全家的田间劳动。对庄稼来说,水和肥料是不可缺少的东西。然而,在那个时候,眼看着田间的禾苗日益干枯,眼望着黄河的水,依然是滔滔东流,但它对庄稼却一无所用,只能白白地流去。人们叹息着,只有祈祷老天爷能带来好收成。李有源从早忙到晚,从春忙到冬,然而一家人却始终吃不上一顿饱饭。李有源常常对着滔滔的河水发出呼喊:“老天爷,你为什么不睁开眼?”

生活的重担,井没有阻挡李有源念书识字的愿望,炕上、地下、河边、山坡都是李有源学习的课堂,说本、唱同都成为了李有源学习的课本。

陕北是民歌丰富的地方,生长在民歌之乡的李有源,从小就听惯了民歌的抒情、活泼的节奏,也听惯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歌声。李有源在生产和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阅历和经验,因此,他自然地学会了用民歌形式,去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和愿望。

刘志丹领导的游击队伍上了演山,漫山遍野响起了激动人心的歌声。土地闹开了,毛到达陕北了……

这些振奋人心的消息,闪电般地传开了。照例,几个知己、说得来的庄稼人,在深夜的窑洞里,热烈地谈论起来。这一夜他们谈论的不是“三国”,也不是李自成进北京,而是一个崭新的话题:

“红军快到咱们这儿了!”

“……毛来到了陕北,咱们穷人这下有指望了。”……

李有源回到了自己的破窑洞。这一夜,他的心里很不平静。

“百闻不如一见”,就在去葭县城的路上,李有源亲眼看到了红军,前面红旗飘扬,后面人马浩浩荡荡。所有的红军都赤着脚,穿着草鞋,分不清哪个是官,那个是兵,看起来和庄稼人一模一样。他们扛着,个个精神抖擞,雄赳赳,气昂昂,从霞县城下,东渡黄河。

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队伍。你看,他们见了庄稼人多么亲热!李有源不知什么时候放下了粪桶,和人们一起欢呼起来……

啊!他们就是奔赴抗日前线的人民军队!他们就是毛党领导的救国救民的八路军!

从此,李有源第一次用民歌唱出了歌颂党、歌颂毛的歌子。

1942年冬大的一个早晨,夜幕向西渐渐地退去,一轮红日从东方徐徐升起。在山沟里栖息了一夜的鸟儿,展开欢快的翅膀,迎着朝阳,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

一个身材魁伟的庄稼汉,头上包着雪白的羊肚毛巾,嘴里哼着民歌调,向蓖县城的方向走去。这几日,李有源一直在冥思苦想,他认为自己编的几首歌颂党、歌颂毛的歌子,没有更深刻地反映出自己和人民对党和毛无比热爱之情。因此,走在路上,他也一直在想着这个问题,用什么来比喻毛的伟大呢?他走上一个山坡,忽然停住脚步,望着东方徐徐升起的太阳,兴奋地自语道:“对!把毛比做太阳是最好不过了……”党和毛的英明伟大,正像这东方升起的太阳,红光普照着大地,温暖着每个劳动人民的心房,引导人民永远向前进!……想到这儿,他不由得笑起来。然后,甩开大步,继续向县城方向走去。挑在他那厚实的肩膀上的两个木桶,随着那健壮的脚步、愉快的歌声,前后飞舞起来……

陕北冬天的深夜,劳动了一天的人们,已经躺在热呼呼的被窝里,进入了甜蜜的梦乡。李有源并没有睡,他正坐在炕桌前,借着明亮的油灯兴奋地写着。他用陕北著名的民歌“骑白马”的优美曲调,完成了一首新歌《东方红》:

东方红,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

他为人民谋幸福。

他是人民大救星。

《东方红》这首不朽的传世之作,从中国的摇篮——陕北传出,便插上了翅膀,飞越黄河,跨过长江,并漂洋过海,响遍了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