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知识 > 故宫清明上河图是真迹吗

故宫清明上河图是真迹吗

推荐人: 来源: 秒知社 阅读: 1.58W 次

故宫清明上河图是真迹吗

清明上河图真迹被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国宝级的文物。它是一幅生动形象的风俗画,为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宋徽宗题名,经过一些波折,最终它被保存在了故宫博物院里面。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清明上河图真迹在哪个博物馆

《清明上河图》的真迹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制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一说528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清明上河图》的评价

作者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图画中。图中所绘城廓市桥屋庐之远近高下,草树牛驴驼之大小出没,以及居者行者,舟车之往还先后,皆曲尽其仪态而莫可数记,全副场面浩大,内容极为丰富,整幅画作气势宏大、构图严谨、笔法细致,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清明上河图》不仅仅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都使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的价值在哪?故宫博物馆收藏的是张择端的真迹吗?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名画之一,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中的绝对是张择端的真迹。

价值

1.《清明上河图》用笔写工,设色淡雅,异一般界画,即所谓“不成家”。运用鸟瞰全景构图法,真实而集中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角的典型区域。作者采用传统的手卷形式,以“散点透视”的方式组织画面。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紧而紧凑,如一气呵成。画中拍摄的景物大到寂静的原野,大到浩瀚的河流,大到巍峨的城墙;小到船上、车上的人物,小贩上陈列的商品,市场海报上的文字,都没有损失。画面中有各种情节穿插,组织错落有致,同时也很有趣。

2.被视为中国古代风俗画的巅峰之作,堪称描绘北宋社会的“百科全书”。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水平,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宋代,尤其是北宋,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空前发展的历史时期。宋代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当时的绘画艺术开辟了新的创作领域,市井生活的丰富内容成为画家们描绘的新题材。

3.画中运用的各种绘画技法都值得后人敬仰和学习,其中蕴含的各种技法和精神都值得永远传承下去。当时画家画这幅画的毅力也是值得学习的。《清明上河图》在历史上的唯一性也是《清明上河图》如此被珍惜的重要原因,而且是世界上唯一的。《清明上河图》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一幅只有五米的画卷描绘了大量的形象,栩栩如生,造型各异。其中,建筑还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点,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4.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难能可贵的是,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主体突出,整卷浑然一体。画中的每一个人物、场景、细节都安排合理,疏密、复杂、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当,达到多而不杂、繁而不乱的目的。充分显示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和较高的画面组织控制能力。从内容上看,这幅画属于风俗画,也具有风俗画的特征。

请问现藏在故宫博物馆的《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的真迹吗?

是真迹!

故宫「镇宫之宝」——《清明上河图》被奉为「中华第一神品」的超长画卷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曾四次被盗、几落民间,也因此结出了许许多多的传说和难解的谜团。直至今日,依然有来自各方的人士声称拥有真迹,并怀疑故宫藏品为摹本。对此,着名书画鉴定专家、故宫博物院书画组前组长潘深亮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故宫所藏的《清明上河图》早已经过国内外权威文物专家鉴定,绝对是北宋张择端所绘的原作孤本,唯一的真迹。

藏品遍布全球 公认故宫为「正」

着名书画鉴定专家、故宫博物院书画组前组长潘深亮介绍说,在中国美术史上,《清明上河图》可谓是一幅最具传奇色彩的作品,也是历朝历代被临摹最多的一幅作品。据统计,目前国内外公私所藏的清代以前所作的《清明上河图》有30多卷,其中中国内地藏有10多幅(包括故宫博物院藏5幅、辽宁省博物院藏1幅),台北故宫博物院1幅,美国藏有5幅,法国藏有4幅,英国和日本各藏1幅等。 潘深亮指出,故宫的确藏有《清明上河图》彷品,但目前正本《清明上河图》在故宫博物院已是文物界公认的事实,启功、徐邦达等当代大师都曾对此画进行仔细研判,结果都认定它是张择端的原作。

正本虽无落款 历代题跋「铁证」

据介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的《清明上河图》「石渠宝笈三编本」长卷,纵24.8厘米,横528厘米,共画有人物684人,牲畜96头,房屋122间,树木174株,船25艘,车15辆,轿8顶。如此浩瀚的画卷,画面结构严谨,有条不紊,人物的各种活动,刻画的非常细致生动,前后呼应,一气呵成。「界画」画法,娴熟自然。

潘深亮说,北京故宫博物馆的正本画上虽然没有作者张择端本人的款印和画的题目,然而从宋到今流传有绪,历代名人的题跋丰富、详实,历代的收藏印章纷繁复杂,共有历代13个收藏家写的14个跋文,钤章96方。仅末代皇帝溥仪的钤章就有3枚之多,尤其是画卷之后金代张着的题跋更是其真迹身份的铁证。

天价保费 军队护送

作为庆祝回归十周年而赴港展出的32件珍品,件件价值连城。根据以往经验,国宝在运输途中,或会出动护送。

据悉,《清明上河图》,会于展期首阶段展出两星期,后段则由摹本「接力」。《清明上河图》会由故宫专家陪同运送来港,届时会被安放在最长的6米玻璃展柜,以全貌示人。为免影响画作,参观时严禁拍摄。

至于保险方面,国宝无价,专家相信特区必然为32件宝贝买重保险,按照惯例找来保险公司估价:「保费一定很高昂。」有保险业指出,今次展览的保费可达天文数字。

长逾5米 绘尽市井

作者张择端,南北宋之交的画家。《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在宋徽宗朝任翰林画院画史时所作。图系绢本,澹着色,画幅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画中有600多人,他们的职业涉及仕、农、工、商、医、卜、僧、道、胥吏、船工以及家庭妇女;图中的情节有赶集、有买卖、有闲逛、有饮酒、有聚谈、有推舟拉车,有骑马乘轿等等;图中还有皇城的四方辐辏,百肆杂陈,有汴河的河港池沼,船只往来;有官府宅邸,有茅篷村舍。它是一幅用高度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长卷风俗画,通过对市俗生活的细致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汴京升平时期的繁荣景象。

传奇身世:四次被盗 七出宫门

《清明上河图》自问世以来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数次进入宫廷,又屡次流出宫外,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

一出宫:金兵掳宝流民间

《清明上河图》,最先由张择端献于宋徽宗,收藏在北宋宫廷,公元1126年9月,金兵掳走了徽钦二帝,洗劫了宫中宝物。《清明上河图》却流传于民间。画卷后有不少北宋遗民观图缅怀故国,感慨繁华兴衰的题咏。

二出宫:工匠调包卖显贵

元灭金后,元统治者到处搜刮财宝,《清明上河图》第二次入宫。到至正年间,宫内一个装裱匠使了调包计,拿临摹本把真本偷换出,悄悄卖给某贵官。贵官离家外任,画又被人偷卖。这一偷盗情节被得宝者详细记录在图后尾纸上。元末至明嘉靖年间,这幅名画至少倒过次手,后来落到奸相严嵩、严世蕃父子手里。以后严嵩倒台,《清明上河图》被没收,第三次归入宫廷。

三出宫:太监跋扈据己有

此画第3次出宫,据揣测仍是由于偷盗。偷窃者是万历时期飞扬跋扈的太监冯保——他还忍不住在画上加了题跋。冯保以后200馀年中,此画下落不明,而社会上伪本《清明上河图》广为流行,目前存世者不下二三十种。真本在乾隆时重现江湖,由湖广总督毕沅收藏,他死后,《清明上河图》也第4次没收进宫。清廷视之为重宝,深藏紫禁城。

四出宫:溥仪逃亡落库房

1911年,被溥仪偷运出宫并带到东北。1945年,溥仪准备带着一批珍贵的古代书法名画和金玉财宝亡命日本时被俘获。他携带的珍贵文物被收入东北博物馆(1959年改名辽宁省博物馆)。但溥仪随身携带的竟有几套版本《清明上河图》,一位工作人员将其中一幅《清明上河图》误作真品准备收藏,但资深专家杨仁恺在查阅文物时发现了这个赝品,随后他在库房内发现了已被置于别处的《清明上河图》真品。《清明上河图》再次幸免于难,第5次进入紫禁城——这时已是人民的故宫博物院了。

五出宫:移步上海惹轰动

此画第5次出宫,是参加2002年的上海博物馆「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其时参观人潮如海,盛况空前,上博更破天荒地将开放时间延至午夜12点。

六出宫:省亲辽宁贺新馆

第六次出宫,是2004年底,辽宁省博物馆庆祝新馆开放的展览上,《清明上河图》从北京故宫博物院出发,回辽「省亲」。

七出宫:出境赴港庆回归

是次赴港展出,则是该国宝第7次出宫,且是其首次破例出境展出,足见对香港的重视。

国宝最怕港潮湿气候

参考资料:http://paper.wenweipo.com/2007/04/16/NS0704160003.htm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明上河图是真迹吗???

古董局中局2第2个剧情主线就是围绕清明上河图的真伪展开的,其实在宫廷画师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的时候并不是很有名,虽然他当时也是一名宋代的宫廷画师,但是没有名气,作画的丝绢用的是普通的单丝绢,当时双丝绢只有有名气的高等画师才能使用,这也是得到五脉和百瑞莲共同认可的,而百瑞莲的清明上河图是明朝嘉靖年间有人模仿创作的,用的丝绢也是宋代的宫娟双丝绢和宋代的墨。

其实故宫版的《清明上河图》缺了将近三分之一,在大学教学的生物学博士戴海燕告诉许愿,《清明上河图》缺少的那部分上面画的应该画的是金明池和西水门,这两个地方在当时是地标性的建筑。既然宋徽宗让宫廷画师张择端把汴梁盛景画出来,应该不会少了这两个地方,最重要的是宋徽宗题字和双龙小印也不见了,所以戴海燕猜测《清明上河图》有残卷流落民间,许愿一直在想办法寻找清明上河图的残卷,最终找到关键物证----双龙小印残片。

在香港的鉴宝现场,许愿面对两个版本的《清明上河图》,拿着关键证物双龙小印残片,经过一番仔细鉴定后,发现手上这枚有宋徽宗的双龙小印残片,它用的是双丝绢,跟百瑞莲版本的《清明上河图》相吻合,而故宫版本《清明上河无》为单丝,这就意味着这枚双龙小印残片跟百瑞莲版本的《清明上河图》是同源所出。许愿明知自己如果把说出来会对故宫版极为不利,但是他满脑子的去伪存真之心坚守原则说出自己的真实判断。

当许愿说出双龙小印残片跟百瑞莲版本的《清明上河图》图是同源所出的结论后,以为自己输了,但是不料形势却出现反转。原来百瑞莲的陈达志在现场提前声明如果有徽宗的双龙小印的残片,其必定是造假者刻意制作的赝品。因此,现场的八位专家一致认为能与残片相符的画卷必为伪作。就这样,和残片同源的百瑞莲版本《清明上河图》为后事仿制的赝品,故宫版本的清明上河图才是真正的国宝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