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知识 > 隋朝的隋怎么写

隋朝的隋怎么写

推荐人: 来源: 秒知社 阅读: 1.25W 次
1. 隋的繁体怎么写

隋姓源出于姬姓,也是中国古老的汉族姓氏。

隋朝的隋怎么写

隋姓本为“随”,隋文帝杨坚第二次统一全中国,结束了长达286年的大分裂时代,并建立大隋王朝,定都大兴城。国号初为随,文帝因忌“随”有走之意,改随字去走之为隋(“隋”字是隋文帝独创的字,古无“隋”字,隋字是繁体“随”字去了走之而形成今天的“隋”字)。

周王朝时有同姓贵族封于随(今湖北随州),建立随国,侯爵;为周八百诸侯国之一。周代末期,随国成为楚国的附庸国,原随国王族子孙就以国名为姓,即随氏。

另一支为陶唐氏之后杜伯的后裔士会,因在晋为大臣,封邑为随,称随会,子孙姓随。所有的随姓族人都姓随至隋初,因隋王朝国号“隋”改为隋姓,并延用至今。

隋姓在中国姓氏文化中有一个特出,就是随姓族人和隋朝皇族没有任何血源关联,也没有任何史书、谱牒记载隋朝皇族的后裔有改以国号隋为姓氏的,但随姓却因隋朝国号“随”字易为隋而改“随”为“隋”,这在中国姓氏文化史上也算是一个特例。如今,隋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隋姓人口的73%。

所以说是天下姓隋是一家。

2. 隋朝时代的李字是怎么写的

隋朝(公元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之一,也是全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杨坚袭此封爵,夺位后立国号为“随”,但其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为“隋”。

大隋共传位三代天子:大隋高祖文皇帝杨坚、大隋世祖明皇帝杨广、大隋世宗恭皇帝杨侑、大隋之盛世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空前绝后,此时的中华帝国国泰民安、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户口锐长,垦田速增,积蓄充盈,甲兵强锐,威动殊俗,幅员万里。大隋疆域之辽阔宏大超过了以往的所有朝代,据《资治通鉴》记载:“是时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奇。

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历代之盛,极于此矣。”

这个时期是中华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登峰造极的全盛黄金期,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当时的东亚邻国包括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的政治体制、文化等方面亦受其很大影响,这个朝代也是日本对中国称臣朝贡的朝代之一。

581年,大隋高祖文皇帝于581年二月甲子日接受北周禅让,建立了大隋皇朝,先以长安为都,后来又新建大兴城为京师、以洛阳为陪都,实行东西两京制:西京长安、东京洛阳。589年,挥戈南下,灭亡了长期割据南方的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朝。

统一中国。《隋书·高祖本纪》载:高祖以大统七年六月癸丑夜生于冯翊般若寺,紫气充庭神光满室。

有尼来自河东,谓皇妣曰:“此儿所从来甚异,不可于俗间处之。”尼将高祖舍于别馆,躬自抚养。

为人龙颔,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周太祖见而叹曰:“此儿风骨,不似代间人。”

明帝即位,授右小宫伯,进封大兴郡公。帝尝遣善相者赵昭视之,昭诡对曰:“不过作柱国耳。”

既而阴谓高祖曰:“公当为天下君,必大诛杀而后定。善记鄙言。”

武帝即位,迁左小宫伯。出隋州刺史,进位大将军。

后征还,遇皇妣寝疾三年,昼夜不离左右,代称纯孝。宇文护执政,尤忌高祖,屡将害焉,大将军侯伏、侯寿等匡护得免。

其后袭爵隋国公。武帝聘高祖长女为皇太子妃,益加礼重。

齐王宪言于帝曰:“普六茹坚相貌非常,臣每见之,不觉自失。恐非人下,请早除之。”

帝曰:“此止可为将耳。”内史王轨骤言于帝曰:“皇太子非社稷主,普六茹坚貌有反相。”

帝不悦,曰:“必天命有在,将若之何!”高祖甚惧,深自晦匿。建德中,率水军三万,破齐师于河桥。

明年,从帝平齐,进位柱国。与宇文宪破齐任城王高湝于冀州,除定州总管。

先是,定州城西门久闭不行,齐文宣帝时,或请开之,以便行路。帝不许,曰:“当有圣人来启之。”

及高祖至而开焉,莫不惊异。寻转亳州总管。

宣帝即位,以后父征拜上柱国、大司马。大象初,迁大后丞、右司武,俄转大前疑。

每巡幸,恒委居守。时帝为《刑经圣制》,其法深刻。

高祖以法令滋章,非兴化之道,切谏,不纳。高祖位望益隆,帝颇以为忌。

帝有四幸姬,并为皇后,诸家争宠,数相毁谮。帝每忿怒,谓后曰:“必族灭尔家!”因召高祖,命左右曰:“若色动,即杀之。”

高祖既至,容色自若,乃止。《资治通鉴》载:陈后主遣散骑常侍周坟、通直散骑常侍袁彦聘于大隋。

后主闻大隋高祖文皇帝状貌异人,使彦画像而归。帝见,失态无状,惊狂仆地,大骇曰:“吾不欲见此人!”亟命屏之。

《隋书》卷五十《庞晃传》云:时高祖出为随州刺史,路经襄阳,卫王令〔庞〕晃诣高祖。晃知高祖非常人,深自结纳。

及高祖去官归京师,晃迎见高祖于襄邑。高祖甚欢。

晃因白高祖曰:“公相貌非常,名在图箓。九五之日,幸愿不忘。”

高祖笑曰:“何妄言也!”《隋书》卷七十八云:韦鼎之聘周也,尝与高祖相遇,鼎谓高祖曰:“观公容貌,故非常人,而神监深远,亦非群贤所逮也。不久必大贵,贵则天下一家,岁一周天,老夫当委质。

公相不可言,愿深自爱。”道士张宾、焦子顺、雁门人董子华,此三人,当高祖龙潜时,并私谓高祖曰:“公当为天子,善自爱。”

及践阼,以宾为华州刺史,子顺为开府,子华为上仪同。满意请采纳。

3. 隋朝有哪些著名人物大臣,将领,或者隋

1、董伯仁,北周末隋初画家。

汝南(今属河南)人。生于西魏,历经北周、陈,隋初尚在。

多才艺,乡里称为『智海』。官至光禄大夫殿内将军,与北齐与展子虔同召入隋,并称“董、展”。

则董有展之车马,展无董之台阁。汝州白雀寺、江陵终圣寺、洛阳光严寺、上都崇圣寺、海觉寺皆有其画迹。

《后画录》、《续画品》、《画拾遗》、《历代名画记》、《贞观公私画史》、《画后品》、《宣和画谱》、《图绘宝鉴》。工画佛像、人物、楼台、车马,尤工楼台人物。

虽无祖述,不愧前贤,动笔肖似,笔外有情。与北齐展子虔同时入隋室,并称『董展」,备受唐代张彦远等人的看重。

先后在汝州白雀寺、固州海觉寺、江陵终圣寺、洛阳光发寺等处作壁画。界画:中国绘画很特色的一个门类。

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故名:界画。起源很早,晋代已有。

董伯仁的界画“楼生人物,旷绝古今”。唐代张彦远评董、展之画云:「董有展之车马,展无董之台阁。

」窦蒙也誽:『伯仁楼台人物,旷绝古今,杂画巧瞻,变化万殊。」画迹有隋朝官本《周明帝畋游图》、《弥勒变相图》、《隋文帝上马厩图》、《农家田舍图》等五卷。

著录於《贞观公私画史》。《宣和画谱》仅载《道经变相图》一件,以董展作伯仁之名,《图绘宝鉴》沿袭之,实误。

《贞观公私画史》、《宣和画谱》等著录其作品6件,今画迹已无存于世。2、展子虔(约545—618年),隋代绘画大师,汉族,渤海(今山东阳信)人。

历经东魏、北齐、北周、隋朝,到隋代为隋文帝所召,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等职。他是唯一有画迹可考的隋代著名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

他擅画佛道、人物、鞍马、车舆、宫苑、楼阁、翎毛、历史故事,尤长于山水。人物描法细致,以色景染面部;画马入神,立马有足势,卧马则腹有腾骧起跃之势。

写山水远近,有咫尺千里之势,被称为“唐画之祖”。 传世作品《游春图》是中国山水画中独具风格的画体,亦是中国存世最古老的山水画。

展子虔创作题材涉猎广泛,工绘人物、山水、车马、楼阁及翎毛等,但他流传的作品则是一件名为《游春图》的山水画。这一画名并不是他本人所题写,因为该画原本既无作者名款,也无作品名称,至北宋晚期,徽宗皇帝在其前隔水处题签为“展子虔游春图”,元明清时期的鉴赏家因此也称其为《游春图》。

多数学者认为此画是隋代展子虔的作品,是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卷,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3、丁道护,[隋]官至襄州祭酒从事,善正书,兼后魏遗法。

隋唐之交,善书者众,皆出一法,道护所得最多。所书襄阳启法与国寺碑最精,为欧、虞之所自出。

《墨池璅录、书小史、蔡忠惠公集》。丁道护(生卒年不详),谯郡(今安徽亳州)人。

隋文帝时书家。官襄州祭酒从事。

擅长真书,溢妍华致,在当时名声颇大,对初唐真书颇有影响。明丰坊《书诀》列记钟、王以来善书者,隋四人,丁道护名在其三。

米芾《海岳名言》视丁道护与唐之欧阳询、虞世南侪类,并为变革古法者。有刻本《启法兴国寺碑》,传世有剪裱拓本,为传世仅存唯一拓本孤本,已流日本。

启法寺,开皇四年(584)四月一日齐州刺史韦世康奉诏复建,初名“光福禅房”,后改“启法寺”,即宋之“龙兴寺”。隋民部员外侍郎福嗣兄弟为志,其父韦世康造寺事,于仁寿二年(602)十二月十五日立碑,周彪撰文,丁道护书丹,李宝刻字,赵励等人题名。

此碑楷书,其书法工整典雅,笔法精熟,为丁道护的代表作。宋蔡襄评《启法寺碑》语:“此书兼后魏遗法。

……隋唐之交,善书者众,皆出一法,道护所得最多。”阮元《北碑南帖论》以为丁道护与房彦谦并出北派,有“方严遒劲,不类世南”之评。

是碑正书,书法平正和美,与智永同一法嗣,当从“二王”而来,故蔡襄有“丁真永草”之称。此碑原石已佚,传世宋拓本仅临川李宗瀚所藏钤有贾似道“魏国公印”。

著录首见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启法寺碑于隋文帝仁寿二年立于湖北襄阳,是隋代诸碑中少数有书人署名的。

丁道护这块碑是极成熟的楷书,间架平正,法度谨严,实为唐楷之先导,就算放在唐楷间也丝毫不逊色,可隐约见到唐代书家之笔法。4、善正书,笔法精妙,不减欧、虞。

唐太宗与汉王元昌、褚遂良等皆受之于史陵。褚首师虞,后又学史,乃谓陵曰:此法更不可教人,是其妙处也。

书法虽称高古,至中唐《述书赋》,已不及见。张怀瓘《书断》云:“有骨直,伤于疏瘦也。”

唐人卢携《临池诀》始云:“陵盖隋人也。”赵明诚《金石录》收有史陵正书《隋禹庙碑》一石,大业二年(606)五月立在越州,有跋云:“其文字磨灭十五六,而其末隐隐可辨,云‘会稽郡’……笔法精妙,不减欧、虞……盖当时名笔也。

今此碑磨灭而仅存,世之藏书者皆未尝有,非余收录之富,则遂不复见于世矣。”《嘉泰会稽志》卷十六记施宿当时尝令拓之,仅得二二四字。

李嗣真《书后品序》》:“太宗与汉王元昌、褚仆射遂良等皆受之于史陵,褚首师虞,后又学史,乃谓陵曰:‘此法更不可教人。’是其妙也。”

另见《书小史》。

李嗣真《书后品序》》:“太宗与汉王元昌、褚仆射遂良等皆受。

4. 关于隋朝的事

开皇元年二月甲子,上自相府常服入宫,备礼即皇帝位于临光殿。

庚寅,上疾愈,享百僚于观德殿

宴突厥、高丽、吐谷浑使者于大兴殿

皇太子妃元氏薨,上举哀于文思殿

甲子,百僚大射于武德殿

戊子,宴考使于嘉则殿

丁未,崩于大宝殿

丙子,殡于大兴前殿

庚戌,百僚大射于允武殿

丙辰,宴耆旧四百人于武德殿

己未,上御崇德殿之西院,愀然不怡

丙辰,上御观风行殿,盛陈文物,奏九部乐,设鱼龙曼延,宴高昌王、吐屯设于殿上,以宠异之。

化及发后,右御卫将军陈棱奉梓宫于成象殿,葬吴公台下

隋朝(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之中最伟大的朝代之一,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朝代。581年隋文帝杨坚代北周称帝,改国号为隋。589年灭南朝陈,结束了中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隋朝在政治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创建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在军事上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以增加政府收入。隋朝还兴修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巩固了中央对东南地区的统治,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

5. 阅读上下五千年中的隋唐宋元明清这五个朝代的内容,并写一份读后感

隋朝——承前启后的朝代。可以写隋朝结束魏晋南北朝的分裂统一全国;京杭大运河的开挖;科举制的兴起;隋朝的经济;人物则可以选择隋炀帝杨广,对比秦始皇嬴政。

唐朝——盛世。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经济政治;唐代的诗歌发展;唐代的工艺品文化;唐代的对外交流;人物很多,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李白,杜甫等等。

宋朝——和多个少数民族的关系;宋朝的政治中央集权;经济文化(宋词)的发展(经济纸币的出现);人物宋太祖赵匡胤,名相王安石(王安石变法),词人范仲淹、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等。

元代——蒙古族的统治政策;经济形态;元曲及著名作家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著名的历史人物成吉思汗,忽必烈。元末农民起义。

明代——明代的中央集权制度(锦衣卫等);明代小说开始兴起《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等。明代的名人朱元璋等。

清代——清代统治者实行的民族政策;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人口;清代小说的代表《红楼梦》《聊斋志异》及其作者;清代的名人皇太极等。清末的国家现状及其原因。

读完之后的感触:历史变迁,时代进步,国家兴亡,那都是有原因的。分析原因。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文化进步。落后的遭遇。

6. 隋朝的历史故事,别加别的朝代,最好200字左右

“如挂角”的典故,

说的是隋朝李密的故事,他曾做过瓦冈山反隋义军的首领。李密, 字法主,京兆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祖上是北周和隋朝的贵族。李密少年时代,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职。李密并不懊丧,回家后发愤读书,因以放牛为生,故此常坐在牛背上读书。

有一次,李密听说缑山有一位名士包恺,就前去向他求学。李密骑上一头牛出发了,牛背上铺着用蒲草编的垫子,牛角上挂着一部《汉书》。李密一边赶路一边读 《汉书》,正巧越国公杨素骑着快马从后面赶上来,勒住马赞扬他:“这么勤奋的书生真是少见!”李密一看是越国公,赶紧从牛背上跳下来行礼。为此《新唐书• 李密传》记载:“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李密谈吐不俗,深深吸引了杨素。回家以后,杨素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这个人的学识才能,都在你兄弟之上,将来你们有事可以与他商量。”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李密参与杨玄感起兵反隋。杨玄感兵败被杀,李密逃亡,后加入瓦岗军,人称魏王。李密发布讨伐隋炀帝的檄文,数说杨广的十大罪状。 其中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的话。意思是,用尽南山的竹子作竹简也写不完他的罪行,决开东海的水也洗不尽他的罪恶,为后世留下 了“罄竹难书”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