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知识 > 诗经 小雅 鹤鸣

诗经 小雅 鹤鸣

推荐人: 来源: 秒知社 阅读: 2.49W 次

诗经 小雅 鹤鸣

简介:《小雅·鹤鸣》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历代学者对其主题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首诗是讽谕周王朝最高统治者应该招用隐居山野的贤才。全诗二章,每章九句,大致上是写诗人在广袤的荒野听到鹤鸣声震动四野高入云霄,看到游鱼潜入深渊又跃上滩头,又看到园林檀树近旁的一座山峰,于是他想到山上的石头可以取作磨砺玉器的工具。全诗意脉贯串,结构完整,通篇运用比喻,富于艺术感染力。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小雅·鹤鸣原文_翻译及赏析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蘀。它山之石,可以为错。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先秦·佚名《小雅·鹤鸣》 小雅·鹤鸣

先秦 : 佚名

诗经 , 写鸟抒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幽幽沼泽仙鹤鸣,声传四野真亮清。深深渊潭游鱼潜,有时浮到渚边停。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有浓荫,下面灌木叶凋零。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磨玉英。

幽幽沼泽仙鹤唳,鸣声响亮上云天。浅浅渚滩游鱼浮,有时潜入渊潭嬉。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枝叶密,下面楮树矮又细。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琢玉器。

鉴赏

此诗共二章,每章九句。前后两章共用了四个比喻,语言也相似,只是押韵不同。关于诗的主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毛诗序》认为是“诲(周)宣王也”,郑笺补充说:“诲,教也,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举例证明鲁诗、齐诗、韩诗都与毛诗观点一致。到了宋代朱熹《诗集传》则说:“此诗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陈善纳诲之辞也。”认为这是一篇意在劝人为善的作品。今人程俊英在《诗经译注》祖毛、郑旧说而加以发展,说:“这是一首通篇用借喻的手法,抒发招致人才为国所用的主张的诗,亦可称为‘招隐诗’。”这种说法较易为今人所理解。

先谈朱熹的说法。他分析第一章说:“盖鹤鸣于九皋,而声闻于野,言诚之不可揜(掩)也;鱼潜在渊,而或在于渚,言理之无定在也;园有树檀,而其下维蘀,言爱当知其恶也;他山之石,而可以为错,言憎当知其善也。由是四者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理,其庶几乎?”他将诗中四个比喻,概括为四种思想:即诚、理、爱、憎。并认为从这四者引申出去,可以作为“天下之理”——即普遍真理。他的说法看起来很辩证,都是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分析问题,而且兼顾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然而他却是用程朱理学来说诗,这一点从他对第二章的解释中看得更加清楚。

《诗集传》释第二章结句引程子曰:“玉之温润,天下之至美也。石之粗厉,天下之至恶也。然两玉相磨,不可以成器,以石磨之,然后玉之为器,得以成焉。犹君子之与小人处也,横逆侵加,然后修省畏避,动心忍性,增益预防,而义理生焉,道理成焉。”程子说诗与朱子说诗,如出一辙,皆为引申之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字面而言,就是另一座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磨制玉器,今人也常常引以为喻。然而是否为诗的本义呢,似乎很难说。

再谈今人程俊英关于此诗的解释。程先生在《诗经译注》中说:“诗中以鹤比隐居的贤人。”“诗人以鱼在渊在渚,比贤人隐居或出仕。”“园,花园。隐喻国家。”“树檀,檀树,比贤人。”“蘀,枯落的枝叶,比小人。”“它山之石,指别国的贤人。”“毛传:‘榖,恶木也。’喻小人。”她从“招隐诗”这一主题出发,将诗中所有比喻都一一与人事挂钩,虽不无牵强附会,倒也自成一说。

创作背景

对于此诗的背景,历代学者有不同的说法。宋代朱熹《诗集传》则认为这是一篇意在劝人为善的作品。方玉润认为此诗是“讽宣王求贤山林也”。今人程俊英认为这是一首通篇用借喻的手法,抒发招致人才为国所用的主张的诗,亦可称为‘招隐诗’。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夜如何其?夜未艾,庭燎晣晣。君子至止,鸾声哕哕。夜如何其?夜乡晨,庭燎有辉。君子至止,言观其旗。——先秦·佚名《庭燎》

庭燎

先秦 : 佚名

诗经写人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先秦·佚名《国风·周南·芣苢》

国风·周南·芣苢

先秦 : 佚名

诗经 , 民歌劳动维天之命,于穆不已。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先秦·佚名《周颂·维天之命》

周颂·维天之命

维天之命,于穆不已。

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

假以溢我,我其收之。

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 诗经祭祀

《诗经小雅鹤鸣》全诗及翻译赏析

  《小雅·鹤鸣》是一首即景抒情小诗,大家会怎么赏析这首诗呢?以下是我整理的《诗经小雅鹤鸣》全诗及翻译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诗经小雅鹤鸣》全诗及翻译赏析 1

  原文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解释

  皋(gāo):沼泽中由小高地围成的小沼泽。皋的本义为高地,《离》“步余马于兰皋”可证。《毛传》:“泽也。”有高地,即可拦截成水曲,《毛传》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九皋即九泽,言皋泽的多而深远。 还有的《诗经》版本,没有这个“九”字。

  渊:水深处。

  渚:水中小洲。“鱼潜在渊”两句,是说因九皋广大,鱼可自由居处。

  乐:可爱的,令人高兴的。

  园:园林。应该指的是西周的王家园林。

  爰:这里,此处。

  檀:檀木,高大乔木,木质坚硬。

  萚(tuò):低矮的硬杂木。

  错:琢玉的石头,必取自他山,以其硬度不同。

  榖(gǔ):又名楮(音处),今名构树,桑科落叶乔木,唐代有一部叫《酉阳杂俎》的书中说:“构,田废久则生。”是说这种树木一般生在林间隙地或开阔田野,丛生。因其木材轻软、不成材,所以又被古人视为“恶木”。其实,其树皮可以造纸,还可以缝制衣服,其分泌的汁液可以制漆。

  攻:治玉,雕琢。

  译文

  广大幽曲的沼泽中,鹤鸣之声传到野外远方。鱼潜游在深深的渊潭,有时浮游到渚边的浅滩。在那快乐园中,有高大挺拔的檀树,檀木下还生长着丛生的杂木。他处山上的坚石,可以用来琢玉。

  广远幽曲的沼泽中,鹤鸣之声传于九天之上。鱼浮游于浅渚滩,有时潜入渊潭深处。在那快乐园中,有高大挺拔的.檀树,檀树下还生长着丛生的杂树。他处山上的坚石,可以用来雕琢美玉。

  赏析

  《鹤鸣》在《诗经》中也堪为一奇,历代学者颇为措意。或谓之“全用比体”,“三百首中创调也”(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或谓之为“后世田园山水一派诗之滥觞”(陈子展《诗经直解》),或谓之为“中国最古的一首意象诗”(石天河一文题就,载《诗探索》总第11期)等等。

  《毛诗序》认为是“诲(周)宣王也”,郑笺补充说:“诲,教也,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而到了宋代朱熹《诗集传》则说:“此诗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陈善纳诲之辞也。”认为这是一意在劝人为善的作品。他将诗中四个比喻,概括为四种思想:即诚、理、爱、憎。并认为从这四者引申出去,可以作为“天下之理”——即普遍真理。

  再谈今人程俊英关于此诗的解释。程先生在《诗经译注》中说:“诗中以鹤比隐居的贤人。”“诗人以鱼在渊在渚,比贤人隐居或出仕。”“园,花园。隐喻国家。”“树檀,檀树,比贤人。”“萚,枯落的枝叶,比小人。”“它山之石,指别国的贤人。”“毛传:‘榖,恶木也。’喻小人。”她认为:“这是一首通用借喻的手法,抒发招致人才为国所用的主张的诗,亦可称为‘招隐诗’。”

  其实,就诗论诗,不妨认为这是一首即景抒情小诗。诗中从听觉写到视觉,写到心中所感所思,一条意脉贯串全,结构十分完整,从而形成一幅远古诗人漫游荒野的图画。这幅图画中有色有声,有情有景,因而也充满了诗意,读之不免令人产生思古之幽情。如此读诗,读者便会受到诗的艺术感染,产生无穷兴趣。而究其深意,便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诗经小雅鹤鸣》全诗及翻译赏析 2

  原文: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

  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或潜在渊。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谷。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赏析:

  此诗全赋物,无一句写人事,这种现象,在《诗经》中极为少见。也正因为如此,给后世的读者留下极大的发挥空间。

  陈子展《诗经直解》云:

  《鹤鸣》,似是一小园赋,为后世田园山水一派诗之滥觞。

  依此来解,诗歌主题句为"乐彼之园"。诗中所罗列,均园中之物,并构织出园中之景。水泽边白鹤鸣叫,水中鱼儿自由自在。树林中,草木丰茂,有散发着香气的檀树,也有矮小的灌木和楮木。园中的小山上,石头坚硬,可以用来打磨和雕琢玉器。如此小园风物,既具观赏价值,又兼顾实用美学,颇得《山海经》的蕴致,称其为最早的山水诗未尝不可。

  此诗方玉润则认为招隐诗,并发现"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盖讽之以求贤士之隐于山林者耳。诗人平居,必有一贤人在其意中,不肯明荐于朝廷,故第即所居之园实赋其景。使王读之,觉其中禽鱼之飞跃,树木之葱茜,水石之明瑟,在在可以自乐。即园中人令闻之清远,出处之高超,德谊之粹然,亦一一可以并见。

  此诗劝讽去求一个隐于山林中的贤士。诗人闲居在家,一定是有一个贤人被他看中,又不肯明确地向朝廷推荐,所以按顺序将园中实景一一描述。使周王读后,感到园中禽鸟鱼类飞翔跳跃,树木郁郁葱葱,有水有石清澈坚硬,每一处都让人愉悦。那园中人清高淡泊的声誉,处世之高尚超脱,德行交往之纯粹,都可以一一感受到。

  方氏认为,诗人借赋园中之景,来衬托园中主人高尚的情操。因此,园中之景不再是纯粹的客观景物,而带有一定的隐喻内涵:鹤是古代文人的挚爱,羽毛洁白、体形优美,而且能一飞冲天,用来比喻才华卓越、志向高洁(纯粹没有功利之心)之人;檀为香木,楚辞中多用香草象征美好的人格;鱼游于浅滩,等待垂钓之人,比喻有用世之心,鱼游于深渊,比喻避世而隐居,此言贤士在仕与隐之间欲作抉择;山石之质坚,比喻贤人志向之坚;灌木与楮木的存在,以喻贤人宽厚包容的胸怀。

  诗序中毛氏亦认为此诗与人才相关,是"教宣王之求贤人之未仕者",是给宣王进谏用人之策。

  如"爰有树檀,其下维萚",毛氏解释为"尚有树檀而下其萚",郑玄进一步解释说"人曰有树檀,檀下有萚,此犹朝廷之尚贤者而下小人",就是把贤人放在高位上。 "它山之石"被释为其它地方的山石,喻其它国家的人才也可为我所用。而"在渚"、"在渊"则比喻人才世乱而隐,世治而仕。

  还有一种说法是园中之物各代表一类人才,以此劝讽周宣王选拔人才要不拘一格,人尽其用。

  子曰:"兴于诗"。《诗经》可以启发人的心智,诗读多了,于智商、情商都有所裨益。今人唱"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读诗,会让人不局限于眼前,而通过现象去探究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智慧,感受到思考的乐趣。

  这首《鹤鸣》,旅人看到了美景,隐士读出了闲适之乐,家悟出了治国之道。各取所需,岂不美哉!

鹤鸣·诗经|注释|讲解|白话翻译

  【作品介绍】

  《鹤鸣》是《诗经》里面《小雅》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从听觉写到视觉,写到心中所感所思,一条意脉贯串全篇,结构十分完整,从而形成一幅远古诗人漫游荒野的图画。这幅图画中有色有声,有情有景,因而也充满了诗意,读之不免令人产生思古之幽情。如此读诗,我们便会受到诗的艺术感染,产生无穷兴趣。若刻意求深,强作解人,未免有高深莫测之感。

  【原文、译文及注释对照】

《诗经·小雅·鹤鸣》译注

题解 :招致人才,为国所用。 原    文 译    文 注    释 鹤鸣于九皋1,

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

或在于渚2。

乐彼之园,

爰有树檀,

其下维萚3。

他山之石,

可以为错4。

鹤鸣于九皋,

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

或潜在渊。

乐彼之园,

爰有树檀,

其下维榖5。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幽幽沼泽仙鹤鸣,

声传四野真亮清。

深深渊潭游鱼潜,

有时浮到渚边停。

在那园中真快乐,

檀树高高有浓荫,

下面恶木叶凋零。

他方山上有佳石,

可以用来磨玉英。

幽幽沼泽仙鹤唳,

声传天边很整齐。

浅浅渚滩游鱼浮,

有时潜入渊潭嬉。

在那园中真快乐,

檀树高高枝叶密,

下面楮树矮又细。

他方山上有佳石,

可以用来琢玉器。 1.九皋:皋,沼泽地。九:虚数,言沼泽之多。 2.渚:水中小洲,此处当指水滩。 3.萚(tuò):酸枣一类的灌木。一说"萚"乃枯落的枝叶。

4.错:砺石,可以打磨玉器。 5.榖(ɡǔ):树木名,即楮树,其树皮可作造纸原料。

  【Y-024】鹤鸣

  【题解及原文】劝告统治者任用在野的贤人。通篇比兴,为我国招隐诗之祖。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注释】

  1、皋(高gāo):沼泽。《释文》引《韩诗》:“九皋,九折之泽。”

  2、声闻于野:《毛传》:“言身隐而名著也。”

  3、“鱼潜”二句:《正义》:“以鱼之出没,喻贤者之进退。”

  4、萚(拓tuò):落叶。

  5、它山:《郑笺》:“它山,喻异国。”

  6、错:琢玉用的粗磨石。《说文?厂部》引作“厝(错cuò)”。段玉裁注:“厝石,如今之金刚钻之类,非厉石也。”

  7、毂(谷gǔ):《正义》引陆玑疏:“幽州人谓之毂桑,荆扬人谓之毂,中州人谓之楮(楚chǔ)……捣以为纸,谓之毂皮纸。”

  8、《传疏》:“诗全篇皆兴也,鹤、鱼、檀、石,皆以喻贤人。”

  【白话翻译】

  鹤叫沼泽九曲弯,声音嘹亮传上天。鱼儿潜藏在深渊,有的游到浅滩前。我爱那个好林园,园中生长有香檀,还有枣树在下边。别的山上有美石,可做琢玉金刚钻。

  鹤叫沼泽九曲弯,声音嘹亮传上天。鱼儿游至浅水滩,有的潜藏在深渊。我爱那个好林园,园中生长有香檀,还有楮树在下边。别的山上有美石,可做琢玉显璀璨。

  【讲解】

  此诗共二章,每章九句。前后两章共用了四个比喻,语言也相似,只是押韵不同。关于诗的主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毛诗序》认为是“诲(周)宣王也”,郑笺补充说:“诲,教也,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举例证明鲁诗、齐诗、韩诗都与毛诗观点一致。到了宋代朱熹《诗集传》则说:“此诗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陈善纳诲之辞也。”认为这是一篇意在劝人为善的作品。今人程俊英在《诗经译注》祖毛、郑旧说而加以发展,说:“这是一首通篇用借喻的手法,抒发招致人才为国所用的主张的诗,亦可称为‘招隐诗’。”笔者以为这种说法较易为今人所理解。

  先谈朱熹的说法。他分析第一章说:“盖鹤鸣于九皋,而声闻于野,言诚之不可揜(掩)也;鱼潜在渊,而或在于渚,言理之无定在也;园有树檀,而其下维萚,言爱当知其恶也;他山之石,而可以为错,言憎当知其善也。由是四者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理,其庶几乎?”他将诗中四个比喻,概括为四种思想:即诚、理、爱、憎。并认为从这四者引申出去,可以作为“天下之理”——即普遍真理。他的说法看起来很辩证,都是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分析问题,而且兼顾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然而他却是用程朱理学来说诗,这一点从他对第二章的解释中看得更加清楚。

  《诗集传》释第二章结句引程子曰:“玉之温润,天下之至美也。石之粗厉,天下之至恶也。然两玉相磨,不可以成器,以石磨之,然后玉之为器,得以成焉。犹君子之与小人处也,横逆侵加,然后修省畏避,动心忍性,增益预防,而义理生焉,道理成焉。”程子说诗与朱子说诗,如出一辙,皆为引申之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字面而言,就是另一座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磨制玉器,今人也常常引以为喻。然而是否为诗的本义呢,似乎很难说。

  再谈今人程俊英关于此诗的解释。程先生在《诗经译注》中说:“诗中以鹤比隐居的贤人。”“诗人以鱼在渊在渚,比贤人隐居或出仕。”“园,花园。隐喻国家。”“树檀,檀树,比贤人。”“萚,枯落的枝叶,比小人。”“它山之石,指别国的贤人。”“毛传:‘榖,恶木也。’喻小人。”她从“招隐诗”这一主题出发,将诗中所有比喻都一一与人事挂钩,虽不无牵强附会,倒也自成一说。

  其实,就诗论诗,不妨认为这是一首即景抒情小诗。在广袤的荒野里,诗人听到鹤鸣之声,震动四野,高入云霄;然后看到游鱼一会儿潜入深渊,一会儿又跃上滩头。再向前看,只见一座园林,长着高大的檀树,檀树之下,堆着一层枯枝败叶。园林近旁,又有一座怪石嶙峋的山峰,诗人因而想到这山上的石头,可以取作磨砺玉器的工具。诗中从听觉写到视觉,写到心中所感所思,一条意脉贯串全篇,结构十分完整,从而形成一幅远古诗人漫游荒野的图画。这幅图画中有色有声,有情有景,因而也充满了诗意,读之不免令人产生思古之幽情。如此读诗,我们便会受到诗的艺术感染,产生无穷兴趣。若刻意求深,强作解人,未免有高深莫测之感。 (徐培均)

鹤鸣·诗经|注释|讲解|白话翻译

《《诗经·小雅》鹤鸣》注释、翻译、赏析

《诗经·小雅》

名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导读】

本诗选自《诗经·小雅》,通篇采用比兴手法,为我国招隐诗之祖。

【原诗】

鹤鸣于九皋 ① ,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② 。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 ③ ,其下维萚 ④ 。

它山之石 ⑤ ,可以为错 ⑥ 。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或潜在渊。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 ⑦ 。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注释】

①九皋:曲折深远的沼泽。皋(ɡāo):沼泽。②“鱼潜”二句:《正义》:“以鱼之出没,喻贤者之进退”。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③爰:语气助词,没有实义。檀:紫檀树。④萚(tuò):落下的树叶。⑤它山:《郑笺》注“它山,喻异国”。它:别的,其他。⑥错:磨玉的石块。⑦榖(ɡǔ):楮(chǔ)树。

【译诗】

白鹤鸣叫深泽里,鸣声响亮传四野。

鱼儿潜游深水中,时而洲边来嬉戏。

那个园林多可爱,紫檀高大朝天立,

树下落叶铺满地。

其他山上有石块,可以用它来磨玉。

白鹤鸣叫深泽里,鸣声响亮上天宇。

鱼儿游到小洲边,时而潜入深水去。

那个园林多可爱,紫檀高大遮住天,

树下楮树并肩立。

其他山上有石块,可以用来磨美玉。

【赏析】

这首诗历来有不同的解读,从表面看是赞颂园林池沼的美丽,而深层次的意义则是劝告统治者任用在野的贤人。

诗的前四句描述园林里池沼的美丽。在曲折深远的沼泽里,传来白鹤长长的鸣叫声;在深水中和小洲旁,有鱼儿在嬉戏。后四句写园中的树,高大的紫檀、低矮的楮树,各种林木有序地种满园中;池中还有从各地选来的奇石装饰,一切的安排布局都颇具匠心。从这些描述来看,诗中写的并非完全是自然的山水,而更像是人造的园林。从艺术发展的角度看,人们从对自然山水的观照赞美,到人造山水,似乎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演变。或许是为了在住地周围再现自然风光的秀美,或许是出于占有自然山水之美的私欲,或许是为了显示富有与阔气,或许几种动机兼而有之,于是便有了模仿自然山水的人造园林。据说,这种人工园林早在西周就已有了,这首诗可以算是提供了一个证据。

而另一种解读则认为这首诗有着明显的讽喻义。诗篇通篇使用的都是比兴的手法,诗中所描述的白鹤、鱼儿、檀木、奇石等美景美物,皆暗喻当时社会上的贤人学士。《传疏》:“诗全篇皆兴也,鹤、鱼、檀、石,皆以喻贤人。”一方面,这些美景美物为谁而美?实际则是暗喻贤人学士在等待招贤;另一方面,这些贤人学士隐蔽在山野中,又无人发现,其深层次的意义则是劝告统治者任用在野的贤人。同时,也暗含有人们需要求贤自助、相互学习的意思。诗中的“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已成为富有哲理的成语,其本意为借助其他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器;别国的贤才可以成为本国的辅佐。现多用来比喻要善于利用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错误的外力和虚心向别人学习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