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知识 > 大部制

大部制

推荐人: 来源: 秒知社 阅读: 6K 次

大部制

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即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的部门、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大部门体制改革始于2008年,中央及各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行大部制改革。2012年11月,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再次提及大部制。2013年3月10日,国务院表明组成部门将减少至25个。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大农业,大组织,大部制扁平化是什么

大农业、大组织、大部制和扁平化是管理学中的一些概念,具体解释如下:

1. 大农业:指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大农业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大、技术含量高、资金投入大、管理复杂。大农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也可能带来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

2. 大组织:指企业或组织规模化、集中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大组织的特点是组织结构复杂、管理层次多、决策权集中、效率高。大组织的发展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但也可能导致组织僵化、创新能力下降等问题。

3. 大部制:指企业或组织内部管理结构的调整,将原来的多层次管理结构转变为少层次、大部制的管理模式。大部制的特点是管理层次少、决策权下放、工作流程简化、效率提高。大部制的发展可以提高企业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但也可能导致管理混乱、责任不明等问题。

4. 扁平化:指企业或组织内部管理结构的调整,将原来的多层次管理结构转变为扁平化的管理模式。扁平化的特点是管理层次少、决策权下放、工作流程简化、信息流畅通。扁平化的发展可以提高企业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但也可能导致管理混乱、责任不明等问题。

什么叫大部制?

大部制即为大部门,就是在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的部门、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十七大报告提出“大部制”改革的思路,是对我国行政管理改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举措;它可以化解部门中存在的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的矛盾以及权限冲突,有助于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简化公务手续和环节,提高执行效能;也是国外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管理模式。 [编辑本段]改革核心  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职能。 根据不完全统计,在2008年以前的66个部门中,职责多达80多项,仅建设部门就与、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部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另外,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14个部委。行政职能的错位和交叉,不仅造成了部门之间扯皮现象多,行政效能低下,过多经济资源被行政机构自身消耗掉;更重要的是,它无法履行宏观经济管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职能,无法向民众提供合格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因此,必须对现有机构进行有效整合,改变机构繁多、职能交叉的现象,通过减少机构数量,降低各部门协调困难,使运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角色定位。而不仅仅是像过去一样,简单地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与中介组织分开”,虽然这些是机构改革中最基础性的工作。推行大部制同时就意味着职能必须以提供公品和公共服务为己任,从而使得权力得以规范,回归公共服务。 [编辑本段]基本特点  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编辑本段]推行过程  大部门作为组织形态变革的重要举措,涉及面广,各国在推行过程中都十分慎重,采取了很多办法来推动改革,以充分发挥大部门对改进管理的积极作用。

一是多措并举,合力推进。大部门改革是对机构的重新组合,需要采取各种方法互相配合。日本为了顺利推行行政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制定《省厅等改革基本法》、《总定员法》、《省厅改革关联法》、《行人个别法》等法律;成立行政改革推进协议会、行政改革推进本部、行政改革推进事务局等专门的机构;扩大民主参与,多次组织专家进行反复论证、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从而使大部门的改革方案最终付诸实施。

二是配套改革,支撑。为了推行大部门,各国进行了一系列配套改革,主要有:设置各种执行机构,大部具有功能综合性、设置稳定性的优点,直属机构具有运作灵活性的优点,可以呼应社会变迁对职能的新要求,与大部相配套。如英国大约有150个执行机构,日本大约有100个行人;加强对大部门的监督,有些国家为此进行了一些制度设计,特别是强调议会的制衡作用,如美国农业部的很多工作就要接受国会农业委员会密切监督。

三是加强协调,注重整合。随着部门数量的减少和职能的扩大,各个大部具有较为、完整的行政资源和权力系统,容易造成各个大部之间的协调难题,从而影响的整体性。在促进部门之间协调方面,各国采取的办法有:通过减少副首相等副职数量、提高部分的地位来实现;通过总统和总理完成部门间的协调;通过成立专门委员会或部际联席会议进行协调。

四是强调技术,注重细节。各国在推进大部门改革中,比较重视具体的操作方法,确保改革成功。首先是在选择什么样的部门建立大部门,发达国家的经验是在协调任务重和性强的部门实施。比如英国的贸易与工业部,澳大利亚的教育、就业和工作场所关系部就属此类。其次,在大部领导成员的选配方面,很多国家首脑也是颇费思量的,正职往往选择通才,而副职则以专家居多。再次,统筹部门关系,注重强势部门和弱势部门的权力平衡、内部资源分配和人员配置上的平衡。 [编辑本段]改革亮点  1.三权分立

加入“决策、执行、监督”分立的意图,对“三权”进行厘清、分立归属,而不仅仅是简单地把职能相近、业务雷同部门合并或拆减。

2.部门大量合并

将根据职能业务的雷同性、共性和重合性合并一些部门,但权力相互监督的部门应该不会融合到一个部门里。

3.彻底塑造公共服务型

通过减少机构数量,降低各部门协调困难,使运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角色定位,彻底塑造公共服务型。 [编辑本段]部门调整  2008年3月11日公布了机构改革方案,将新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改革后,除外,组成部门设置27个。

十一届全国一次会议2008年3月11日下午3时将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听取关于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

这次改革涉及调整变动的机构共15个,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具体内容包括:

——合理配置宏观部门职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要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集中精力抓好宏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要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形成更加完善的宏观体系。

——加强能源管理机构。设立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国家能源委员会。组建国家能源局,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

——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组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国家烟草专卖局改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不再保留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信息产业部、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组建交通运输部。组建国家民用航空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国家邮政局改由交通运输部管理。不再保留交通部、中国民用航空总局。

——组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建国家公务员局,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管理。不再保留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组建环境保护部。不再保留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组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不再保留建设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改由卫生部管理。明确卫生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责任。

改革后,除外,组成部门设置27个。组成部门如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5.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6.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8.中华人民共和国

9.中华人民共和国部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1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14.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1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17.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18.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19.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2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2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6.中国人民银行

27.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 [编辑本段]相关介绍  改革开放以来的机构改革:

1.1982年――提高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轻化

1982年的机构改革,主要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干部年轻化,其历史性进步可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开始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二是精简了各级领导班子,三是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第一次改革之后,各部委正副职是一正二副或者一正四副,部委的领导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从64岁减到60岁,局级干部的平均年龄从58岁降到50岁。本次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职能没有转变。

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编制从5.1万人减为3万人。

2.1988年――“转变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

1988年的机构改革是在推动改革,深化经济改革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其历史性的贡献是首次提出了“转变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这一命题。由于后来一系列复杂的经济原因,这一命题在实践中没有及时“破题”,原定于1989年开展的地方机构改革暂缓进行。在调整和减少工业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方面取得了进展。如,撤消国家计委和国家经委,组建新的国家计委。撤消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核工业部,组建能源部。撤消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和电子工业部,成立机械电子工业部。撤消劳动人事部,建立国家人事部,组建劳动部。撤消国家物资局,组建物资部。撤消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组建建设部。撤消航空工业部、航天工业部,组建航空航天工业部。撤消水利电力部,组建水利部。撤消隶属于原国家经委的国家计量局和国家标准局以及原国家经委质量局,设立国家技术监督局。

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改革后人员编制减少了9700多人。

3.1993年――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首次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经济改革目标后,1993年我国进行了第三次机构改革。其历史性的贡献在于,首次提出机构改革的目的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但从学术观察的角度,1993年的机构改革“目的清楚、目标不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改革任务就是要减少、压缩甚至撤销工业专业经济部门,但从1993年机构设置来看,这类部门合并、撤销的少,保留、增加的多。如机械电子部合并本来是1988年改革的一个阶段性成果,1993年改革时又被拆成两个部――机械部和电子部;能源部本来是在1988年撤消了三个专业经济部门的基础上建立的,1993年改革又撤消能源部,设立了电力部和煤炭部。1993年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是,实行了中纪委机关和监察部合署办公,进一步理顺了纪检检查与行政监察的关系。1993年实行中纪委机关和监察部合署办公的这种做法,是统筹党政机构设置的重要方式之一。

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86个减少到59个,人员减少20%。

4.1998年――消除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

鉴于当时机构设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现实,1998年实施了2008年之前涉及面最广、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机构改革。1998年改革的目的与目标高度协调。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是目的,尽快结束专业经济部门直接管理企业的是目标。1998年改革历史性的进步是,职能转变有了重大进展,其突出体现是撤销了几乎所有的工业专业经济部门,共10个: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冶金工业部、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化学工业部、地质矿产部、林业部、中国轻工业总会、中国纺织总会。

不再保留15个部委,新组建4个部委,3个部委更名。改革后除外,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

5.2003年――目标: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

2003年的机构改革,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改革的目的是,进一步转变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革目标是,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改革的重点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完善宏观体系,健全金融监管,继续推进流通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建设。这次改革重大的历史进步,在于抓住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转变职能。比如,建立国资委,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建立银监会,建立监管;组建商务部,推进流通改革;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调整生产监督管理局为国家直属机构,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与安全生产监管。

设立国资委、银监会,组建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监总局,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成部门变为28个。 [编辑本段]它山之石  研究国外大部门的情况和特点,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大部门本质的把握和对其规律的认识,对我国探索实行大部门有启示和借鉴作用。

从产生之时,就存在着依据对象进行分工管理的客观要求。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要求公共权力在运行过程中必须有所分工,才能有效地实施管理,也就是实行部门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承担的职责和功能不断增加,机构数量也将不断增多,进而出现部门管理中交叉、重叠、真空领域不断增加,产生矛盾和问题。于是,大部门应运而生。这就是将相关或者相近的职能部门加以整合,加大横向覆盖的范围,将类似的职能尽量集中在一个大的部门中,把原来的部门改编为内设司局或具有一定地位的机构。大部结构通过扩大部门职能或者整合相关部门,把本来是部门和部门之间的关系变为部门内部的关系,这就减少了行政协调成本。因此,大部门逐步成为部分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在组织时的一种选择。这些国家内阁组成部门一般在11~18个之间,较为精干,其原因除了管得少,实行大部门是一个重要因素。

美国联邦在2003年前,内阁长期保持14个组成部门。英国是发达国家中较早实行大部门的国家。部门数量维持在18个左右。法国自第五共和国以来,平均每届的部的数量增加到20个左右。随后开始整合各部门,每届基本稳定在15个部左右。德国联邦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一些部门进行了跨度较大的整合,形成了大交通、大农业、大保障和大环保的部门模式。日本在2002年将原来的1府22省(厅)合并为1府12省(厅)。

处于市场经济转型期的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如俄罗斯、阿根廷、印度、印尼、埃及、巴西和南非等国家,组成部门的机构数量相对较多。实行大部门的有俄罗斯和阿根廷,其他几个国家组成部门都在20个以上,印度最多,超过40个。在俄罗斯,联邦现有17个部,代表性的大部门有卫生与社会发展部、交通部等,前者统筹负责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劳动就业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多项职能,后者则全面负责陆、海、空交通运输以及国土测绘与制图等和管理。阿根廷中最典型的大部门为经济与生产部和外交、国际贸易和宗教事务部,经济与生产部主管国内外经济事务,涉及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

据统计,在各国行政部门中,有三分之一的部门名称(包括职能)相同,另有三分之一的部门名称内容接近。这说明各国管理的主要职能基本类似,只要是处于同一社会发展阶段的国家,就具备了实行大部门的条件。

什么是大部制改革?推行大部制改革有何意义

大部制改革是一个正在探讨实行中的中国行政机构改革方案。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职能,推行大部制同时就意味着职能必须以提供公品和公共服务为己任,打破现有部门利益,从而使得权力得以规范、回归公共服务。x0dx0a  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行的"大部制"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深化社会管理改革的需要,具有重要而显现的现实意义。x0dx0a  1、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机制。我国目前组织机构设置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部门过多、职能交叉、权责脱节。职能交叉还损害了国家整体利益的实现,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实行"大部制",能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由传统的以职能为中心的职能导向型转向建设以流程为中心的流程导向型,有利于整合资源,再造工作流程,确保全面履行职能,为公众提供便利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x0dx0a  2、有利于落实"问责制",建设责任。部门过多必然造成职能分散、政出多门,既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和加强应有权威,又不利于落实"问责制"和建设责任。大部制强调的是部门职能的有机统一和综合管理,能够较好地协调职能机构统一和专业分工的关系,对于协调部门关系、强化权威和落实责任追究具有重要意义。x0dx0a  3、有利于行政改革的突破和深化,是加快行政管理改革的关键环节。大部制将是未来行政管理改革的重点和亮点,应当将大部制改革放到整个行政管理改革的全局来定位和设计,综合考虑改革的系统配套问题,将组织重建、变革、机制创新、职能转变、流程再造、管理方式创新以及相互关系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以全方位推进我国组织变革。因此,要从整体推进行政管理改革,实现治理创新和现代化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大部门的重大意义,将其作为加快行政管理改革的关键环节,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周密设计、统筹协调、稳步推行。x0dx0a  

什么是大部制?为什么要改?

所谓大部制改革,就是调整部门之间的职能和管辖范围,把那些职能相近,业务性质雷同的部门,经过合并重构,整合为一个更大的机构,使其管辖的范围较宽,侧重于横向的宏观管理,避免和减少部门对微观经济的干预活动。十七大报告提出大部制改革的思路,是对我国行政管理改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举措。这种改革,涉及的范围,不一定仅仅限定在系统范围之内,甚至可能涉及到执政党以及等部门。

推行大部制改革,是与我们本身的发展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的。我们知道,中国建国以后搞了30年计划经济。计划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部门设置多,实行条条管理,部门专政。比如当时的机械工业部下有九个部,有管常规机械的,有管电子的,有管兵器的,有管飞机的。那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产物。

随着计划经济解体和市场经济确立,部门必然要进行调整。从1982年开始,我国先后进行过五次大的行政管理改革。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不断裁减、调整机构,使其能够与一定阶段的经济改革相适应。以1982年的改革为例,当时设置了100个部门,分工非常细,经过调整,裁了39个。同样1998年的行政管理改革,把的40个组成部门,一下拿掉11个,保留了29个。在那次改革中,把绝大多数直接管理工业的部门都撤消了。这些改革,为进一步推进大部制管理,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可以说,从纵向比,我国现在的架构,与计划经济时代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从横向比,特别是和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部门设置依然较多。比如,目前的组成部门仍然有28个,而日本是12个,美国是15个,英国是17个。当然,部门数量多少虽然不应该是衡量一个管理优劣的唯一依据,但大量事实证明,机构职能交叉、重叠引发的管理的问题,是人们普遍都能感受得到的。比如,现在我国的民航总局管空中运输,交通部管水路和公路运输,铁道部管铁路运输,但美国的运输部就包含了海、陆、空运输,甚至在一些国家把邮电也放在运输部的管辖中。这体现了“大运输”的思维。再如美国农业部的职能,大体涵盖了我国的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多个部门的职能,体现出“大农业”概念,管辖范围比较宽。

由此我们可以说,只要实行市场经济,要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就必然会朝着大部制管理方向迈进。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不能过多干预微观经济,反映在上就是必须走大部制管理的道路。

参考资料:http://www.zgxxb.com.cn/news.asp?id=10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