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知识 > 孔子仁爱思想的根本是什么

孔子仁爱思想的根本是什么

推荐人: 来源: 秒知社 阅读: 7.09K 次

孔子仁爱思想的根本是什么

仁爱思想是什么? :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论语》。而述。对孔子这样的描述:“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之貌温和而严肃,威严而不凶猛,恭敬而安详。)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学说,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同时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孔子不但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时代了二十一世纪,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特别是文化多元化,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冲击,使得一部分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怀疑或质问,甚至有的人厌恶中国的传统文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在培养民族精神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对这种莫视传统文化,否定民族历史的行为,确实令人深表遗憾。如何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我想应该从历史的角度、现实的角度和发展的角度来正视和审视传统文化,古为今用,使传统文化为我们个人的成长进步服务、为当今社会发展服务、为人类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孔子的儒学思想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内含极为丰富,什么是儒学思想的精髓呢?有的人认为“礼”是孔子儒学思想的根本,是其精髓,因为,孔子特别强调人要循规蹈矩,中国人的“礼让三先”、“先礼后宾”、“礼多人不怪”、“克己复礼”等等,究其原因,都是从孔子那里承传下来的,可以说“礼”深入人心,“礼”的思想无处不在。但为什么要循“礼”呢?(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复”不是复辟的意思,而是归复,回复。克己复礼,就是通过“克己”而回归到“礼”的规范行为当中。克己复礼是一个修养的过程。)“礼”的终结关怀——它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还是讲的一个人与人的关系,再推而广之就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这种关系呢?孔子提出了“仁”,要用“仁爱”之心去对待这些关系。“仁”是核,“礼”是表现形态,也就是说,“仁”通过“礼”而表现出来。就此我们可以认为,“仁爱”是孔子儒学思想的精髓。“仁爱”思想体现的主要内容就是现代我们所讲的人文关系,人性关怀,人性化服务。人们为什么对人性的问题如此敏感呢?这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别人、社会、群体能像自己的亲朋好友一样对自己关照、关心、关爱、呵护。“仁爱”思想反应了人的内心需求,是人性需要的张显。孔子为什么要提出“仁爱”思想?“仁爱”思想到底包含着什么内容?对于今天信息化时代和充分张扬个性的时代,孔子的“仁爱”思想到底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呢?这就是我今天与大家要共同探索的问题。 一、孔子“仁爱”思想提出的背景 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末期,是一大动荡的时期,如果用一句话来说明当时的社会,那就是“礼坏乐崩”。这就意味着社会的整体结构,如经济、政治、道德、思想、行为等各个方面都处在大破坏、大崩溃之中。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有其自身的特殊原因,具体地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王室与各诸侯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春秋时期,名义上还存在一个“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的周王朝,但事实上周王朝与各诸侯国之间、各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以及各诸侯国内部,都存在着深刻的权力和财产再分配的矛盾,主要就是王室与诸侯之间的土地分配的矛盾。产生资料分配的不公等。这种“公室”与“私室”、“公田”与“私田”的冲突,往往酿成战争和杀戮,以战争或杀戮的手段作为解决这种冲突的形式,结果给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活动带来无穷的痛苦和残酷的灾难。面对这样的形势,孔子出于“仁者爱人”的博大情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为避免战争和杀戮,拯救人民的灾难和痛苦,他企图寻求一种新的解决这种冲突的方法,这就是把外在战争与杀戮的手段,转化为主体人自身内在的道德意识的提升;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精神, 使采取极端的战争等手段,转变为推己及人的道德自律的方法。这种转变的要旨是使暴力消融在道德之中,以道德的约束力来阻止战争暴力的发生,把权力财产的再分配的斗争,转变为道德主体的自限、自律的行为实践。孔子并不是取消春秋时期社会所需要的权力、财产再分配活动,而是希望这种权力、财产再分配活动能在道德理性的范围内进行,以使社会能够在比较正常的运作中,实行生产方式的变革。 二是,法规制度遭到全面的破坏,处于一个无政府状态。当时孔子所面临的客观社会的形势是:一方面作为国家典章、制度、仪式和礼乐遭到破坏;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国家、社会又不能没有一定的礼乐典章制度,否则人们就无所遵循。这就需要对旧的礼乐典章制度加以改造,寻求新的理论根据和心性道德的支撑,于是孔子担负了这个时代的任务,对礼乐作出新的解释和理解。孔子发出了:“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乎。”(人如果不从仁爱主旨出发,他的礼将如何?人如果不从仁爱主旨出发,它所防崇尚的音乐将是什么样的呢?)、“克己复礼,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必须有内心的反复的修养,从自身的行为举止的方方面面来警示自己,观察自己与仁爱标准有多大的距离,长久下去,社会就是一个仁爱的社会了)呼吁。 三是,新的价值观念亟待调整解决。春秋时期,随着“礼坏乐崩”的形势,各种观念也受到激烈的冲击而面临危机。首当其冲的是旧有的、先在的价值观念遭到破坏,原来为了维护周天子、周王朝利益,而牺牲各诸侯国自我利益,为维护家国利益而牺牲个体利益的价值观受到严峻的挑战。各诸侯国的独立意识、个体意识以及为自我的功利意识大大增强,这种意识的增强和扩大,有其合理的方面。因此,一些诸侯国在争霸过程中取得了盟主的地位。这种功利的价值导向,自然很快被各诸侯国所接受,而不断严重地损害着周王朝的利益以及其他诸侯国的共同利益,并由于上行下效,诸侯国内部的大夫亦不断损益诸侯国的共同利益,这样层层扩大,“利”便成社会的较为普遍价值,而破坏着社会的道义。过多的“利”的趋使,使“利”欲膨胀,从而危害了社会和发展与人类的进步。在这样的情况下,孔子主张重仁义而轻功利,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以君子与小人之别来区分“义”与“利”,这就意味着高扬“义”而贬斥“利”,以君子的高尚的道德人格与小人低下行为活动作了两极的比较。“义”与君子划等号,“利”与小人划等号。 概括起来说,孔子为解决当时社会冲突,提出了两个理论原则:一是仁,二是和。仁的功能和价值,不仅是调整生产方式的变革、礼乐典章的改革、观念转变的外在方法、工具和钥匙,而且是和谐此三者的内在原则、原理和规范。“和”既是具体解决冲突的方法,亦是促使对象世界、人类社会继续产生、发展、运动、变化的动力。“仁”、“和”是统一的,“仁”即“和”,“和”即“仁”。“仁爱”的思想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了,并经后儒的不断充实成为影响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 二、孔子“天人合一”“仁爱”观的科学内含和现代意义 孔子和“仁爱”是博大的,是推己及人,推己及天的一种博爱。具体的讲就是“天人合一”。 我们来看看孔子对“仁爱”简述。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为什么会有这种思想呢?这来源于人们当时对“天”——自然的认识,是一种对自然的人格化的认识,他们认为:人与天应该有一样的品德,天的品德是自强不息的,与天同样的地的品德是厚德载物的,从古到今人们对天有着无比的崇敬,人们对宇宙的探索从没有间断过,对天与人的关系,人们认为最好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孔子在哪时就能认识到这一点,并由此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用天来似人,要人去法天,这一思想对我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影响是至深的,可以说:从朴素的“敬天”到依据自然规律的科学发展观,都是“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反映——从自然维度来关注生命,关爱人类自身,追求永固的发展,持续的发展科学的发展。 所谓“天人合一”,用现代的话来加以解释,应当说是指人类的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在终极的和最高的存在意义上说,人与自然是统一体。而从人类的生存处境考虑,人类又不得不与自然处于对立之中。如何才能达成协议呢?就是要有一个度,各自都能接受的就是合一的,是一体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不能离开谁,这就是一个对立统一的关系。就是说,人要生存,人类社会要要延续和发展,总不得不去改造和利用自然,这意味着人与自然的相分离,既认识到自己在现实生存中与自然相分离,同时又不满足于与自然的分裂与分离,而追求人与自然的相统一。这是人的理性功能,也是人与之不同于其它动物之所在。因此说,“天人合一”代表着人类理解它自身与自然的关系的一种较深刻的观点。 事实上,自然生态系统之所以生机盎然,是由于物种在形态、习性和需要上都存在着差异,肯定这样差异,并使它们的不同需要都得到满足,不同的利益都得到照顾,不同的价值都得到实现,这才是“万物并行而不悖”,这种状态之极致,就是“合一”,孔子称之为“太和”(太和是不偏不离,执两用中,就是“中庸”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仁爱思想的基础是哪些内容?

仁爱,谓宽仁慈爱;爱护、同情的感情。

孔子仁爱思想的主要内容:孝顺爹娘。敬爱兄长,不触犯上级,不造反。一切在于务本就道生仁。而其基础是“孝敬父母,敬爱兄弟”。 做事致力于根本,本质好了,仁爱之道才能生发出来。

仁爱精神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特色,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和价值。儒家仁爱精神内涵深邃,核心可以归结为孝悌与博爱。

人一生下来就成长在父母的关爱中,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真挚而温暖的“亲亲”之情,儒家的仁爱精神就是以此为道德的本始。但儒家文化同时认为,仅仅停留于“亲亲”之情是不够的,必须对之进行扩充。

扩展资料:

孔子仁爱思想的现代意义:

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尤其是仁爱思想,可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正本清源、振衰除弊的功能。“仁”是德性的实践和行动,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也是儒家道德价值的根本。

孔子修身爱人的思想,理学家道德自律和爱人如己的观念,从人的自我完善意义上讲,具有个人安身立命之本的意义;就其更大的目标而言,可使社会完善、天下太平,陶冶良好的社会风气。

结合新形势倡导儒家伦理、仁学思想,可使儒家注重修己爱人、强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讲求自省慎独、以礼待人、讲信用和尊重别人的精神发扬光大,从而对解决社会问题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仁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仁爱之道

儒家仁爱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仁爱仁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体现了儒家思想最基本的价值。后世儒家学者对仁爱的具体义理不断做出了新的诠释,构成了儒家仁爱思想解释史。有学者认为,“仁者人也”包含了两方面的思想价值,即“人的自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孔子以“仁”作为理论探讨的中心,在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础上开启了儒家人本理性的思维路向。同时,有学者指出,历史上,从孔子到后世儒家,仁爱不仅表现在“爱人”上,而且也体现在“爱物”上。儒家仁爱思想的当代价值。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儒家仁爱思想为世界文明尤其是亚洲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全球化的新时代,儒家仁爱思想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针对现代世界正在遭遇的个人主义危机,有学者提出,儒家仁爱伦理是以家庭为基点的角色伦理学,有益于克服西方个人主义带来的弊端。有学者从德性伦理学的角度探讨了儒家伦理的当代意义,提出在性善论、君子论和仁礼论诸方面,儒家德性伦理是构建当代世界德性伦理学的宝贵资源。针对世界生态环境问题,有学者提出,儒家“民胞物与”的仁爱思想有益于人类理解物我同胞的原理,有益于人类发挥自制之心,创造天人合一、物我共生的美好地球。另外,有学者探讨了儒家仁爱智慧在生命科学技术研究中的道德作用。  最后,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仁爱既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和首要价值,也是中华文化的最高道德原则和人格理想。仁爱之士具有一种伟大的担当精神。中华民族就是在这种大爱大德精神中成长、繁荣、生生不息。

请问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孔子宣扬“仁”的学说。他认为“仁”即“同情和爱人”。学生樊迟曾问老师孔子:“什么是仁?”答曰:“爱人”。爱别人,关爱别人,就是“仁”。即仁者爱人。他大声疾呼“爱人”、“安人”、“安百姓”、“泛爱众”、“博施济众”。表现了天下为仁的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 “仁”是孔子对春秋时期仁爱思想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社会伦理观念。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先礼后人,先上后下,先人后己,这是做人的准则。这即所谓忠恕之道。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克己复礼,正人先正己,约束修行,践行周礼,非礼不看、不听、不言、不行。

一个有“恭、宽、信、敏、惠”的人,就能够身体力行,达到完美无缺的境界,而要想达到这个境界,先要做到爱人。“仁者”就要“爱人”。“爱人”是达到“仁者”境界的前提条件,而“仁者”是“爱人”的结果。为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要以个人的爱为出发点,最终形类的爱。“仁”是最高境界,是人在社会上立身处世的标准。“仁人”是品德高尚的人。孔子的仁学奠定了儒家以民为本的人本思想和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自古以来,慈善只是一种行为,一种精神。她既不是富人的专利,也不是穷人的专利。人人都可以慈善。这是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乐善好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提倡的时代精神。慈善是社会福利的一种补充。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参加。中国富人更应该奉行的一种社会责任。行善积德,让利于民,造福于民。千万不要把财富带进坟墓。那样做才是可耻的。多做好事多做善事,相信好人总有好报。这是心灵的净化,是道德理念的升华,是中庸精神的具体表现。由此说来,要做仁者,就要有爱心,就要有爱的行为,就要奉献,关心他人胜于自己。必要时牺牲自己保护别人。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中国慈善排行榜上富士仁人将会越来越多。富人中将会涌现出更多的“仁人”。

什么是“中庸”,这是了解孔子思想的一个难题。古今的学者对“中庸”的理解不完全相同,有的把握了一些“中庸”的本意,有的则与“中庸”的本意相去甚远。总的看,过去和现在的学者一是将“中庸”的含义机械化,二是将“中庸”的含义庸俗化,都没有把握到“中庸”本质意义。

孔子自己对“中庸”看得很高,“中庸之为德也,民鲜能久矣”。认为常人难以做到,就是他自己也难以做到。这说明,“中庸”是很高深的理论,高深的理论自然难以被人们掌握和在社会实践中加以应用。实行正确的方法行“仁”这就是中庸。所谓“庸”即用也,兼有中正中和的意思。后人子思做《中庸》以记之。由此可见,礼是修养,庸是方法,仁是目标。行礼、中庸、归仁,这正是今天我们要创建和谐社会所必需的重要途径。这对于我们研究孔孟思想体系,弘扬仁者爱人的思想道德,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孔子仁爱思想的核心内容?

:

仁爱。仁爱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理念,主要是指一种高尚的品德,孔子是仁学的开创者,他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仁爱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精神追求,其他的美德都是围绕着这种道德修养而展开的,一个人想要追求真正的品德,就应该以爱人为主要的前提。“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修养和道德,才能够实现道德的标准,才能够为实现最高境界的仁爱奠定基础。“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可谓仁乎,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孔子十分注重人的品格的修养,也就是人的德育教育,认为人的品格的塑造主要取决于道德的自主性,完善的人格需要不断的积累和道德的培养,小人和君子的区别就在于其道德思想的培养,同时,仁爱虽然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准则,但却不是不可以追求的,只要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就会达到仁爱的境界。孔子还认为,仁爱是最完美的、最善良的精神,是决定一切的根本。

礼义。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中,仁爱是其核心的价值理念,而礼则是其德育教育的修身准则,是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是把仁爱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的行为规范。儒家德育思想的目标是通过礼规范人的行为,使社会的道德、社会的法律和家庭的准则对受教育的人都具有规范作用,使礼成为每一个人应该自觉遵守的准则,达到人对自己有礼、人对人有礼、人对自然界有礼的境界。孔子主张以“礼”为社会道德规范,包括等级制度、伦理道德规范、一切交往礼仪等,要求人们专心地去遵循“礼”所规定的诸多封建等级秩序,以平治天下。孔子修身思想中礼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礼的行为方面,要求修身的人要符合礼所包容的东西。首先,应该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要严于律己。社会上生活的人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秉性和特征,倘若不用一种统一的道德加以规范,就没有秩序可言,所以,礼是个人立身行事的最基本的东西;其次,要以礼待人,在社会交际的过程中,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以礼相待,利用礼去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其协调发展,才能够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追问我是问孔子仁爱思想的核心内容,不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