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知识 > 春节的来历及意义

春节的来历及意义

推荐人: 来源: 秒知社 阅读: 1.6W 次

春节的来历及意义

春节的风俗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活动,如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春节的寓意是除旧布新、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各种传统活动,如放爆竹、贴春联、挂灯笼、吃团圆饭、赏花灯等,这些活动都寓意着祈求新年平安、幸福、健康和繁荣。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为什么中国人要过春节,春节代表着什么?

为什么中国人要过春节,春节代表着什么,它有什么意义,它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如何,接下来我会从“春节的含义”“春节的来历”“春节的地位”“春节的意义”“中国人如何过春节”等多个方面来告诉你为什么中国人要过春节。

一、什么节

现在:春节,也叫做中国的农历新年,是在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也是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过春节也叫过新年,它代表新的一年的到来,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蕴含着许多的地方习俗和文化底蕴,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节日。

以前:在以前就有春节的说法,但是与现在的春节不一样,以前的春节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面在南北朝的时候,将整个春季泛指为春节。所以,春节的含义在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定义。


二、春节的来历:

根据春节的含义不同,我们也可以追溯到不同时期。

1、最早的春节:春节这个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由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的。与其说以前的春节是一个节日,不如说他是一个时段。上古时期,万物以天为本,所以祭祀天地众神的事务变得尤为重要,人们会在忙完一年的农事之后,在新的一年的开端,开始祭祀,敬天法祖,感恩祖先,并且祈求在新的一年风调雨顺,能够得到大丰收,保佑全家,驱除。

2、辛亥后的春节:我们现在所说的春节,其实是在辛亥后的1913年定下来的。在以前,农历的正月初一并不称作春节,而是有其他的说法,叫做“元旦”“岁首”。但在辛亥之后,建立了,也正是用了世界通用的公历,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就正式命名阴历的一月一日为“春节”,而阳历的一月一日为“元旦”。


三、春节的地位

1、一年之岁首:春节是在农历的一月一日,也就是新一年的第一天,称作“一年之岁首”,作为一年的第一天,可想而知它的地位是多么的大。作为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相比于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春节的意义是最重大的,也是最多人会过的一个节日。

 2、假期最长的节日:相较于其他的有假期的节日,春节是所有节日中假期最长的一个节日。根据2022年节假日的安排,春节与国庆节都是放到了七天之久。相比于其他的三天和五天,也是比较久的假期了。不仅是假期最久的,春节也是度过时间最久的,虽然不少人在七天假期之后就返工了,但是要到正月的十五才算春节的正式结束。

 3、最盛大热闹之节日:在春节,你会看到浓烈的节日氛围,其场面和局势都是其他节日没有的,到处可见的红色,无论是春联还是鞭炮,都是非常的喜庆和热闹。春节的前一天称作除夕,在除夕夜,各个地区都有着吃年夜饭的习惯,也是代表着团团圆圆的一顿饭。并且许多人,一年到头,也只有春节才有时间可以休息一下,跟家人团聚。

 4、普及度最高:无论是男女老少,你问他春节,即使他不能娓娓道来,他也能给你略说一二,这是因为春节在人们心中早就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春节就好像人们要吃饭一样,即使没人说,也会有人过。可能你问其他节日,很多人不能够说的很清楚,或者不知道具体的内容,含义,寓意,但是你问春节,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四、春节的意义

 1、代表着一年的新开始:我们在上文也提到了春节是一年之岁首,所以我们过春节,也是为了迎新年。春节代表着一年的开始,一个好的开始,也是非常重要的,所谓万事开头难,所以我们更应该注重春节。辞旧迎新,也是春节的意义之一。

2、寓意着许多美好:春节之所以受到那么多的重视,也是其中寓意着许多的美好。团园美好,春节无疑最大的美好就是一家人团团圆圆过大年,许多人辛勤工作一整年,盼的就是春节跟家人们团聚,吃上一餐年夜饭。红红火火,你在春节会发现到处都是红色,因为红色是代表着喜庆,也是红红火火的象征。 

3、承载文化底蕴:无论是以前的春节还是现代的春节,都有着许多文化底蕴蕴含其中,也有不少地方风俗也随着春节一起发展。比我的家乡为例子,我们深受龙母文化的熏陶,所以会在春节期间,去龙母庙拜龙母,这也成了我们当地的风俗,也是对龙母文化的一种传承。


五、中国人会怎么过春节

1、吃团圆饭: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就是吃团圆饭了,一家人齐聚一堂,围着大大的桌子,吃着热腾腾的饭菜。团圆饭可以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一次饭菜了,什么大鱼大肉,年味佳肴,平时很少吃到的都会在吃团圆饭那天看见,大快朵颐。吃团圆饭虽然算不上什么活动,但确实每年都是不可或缺的,温暖人心的一顿饭。

 2、贴春联窗花:春联和窗花都是新年的红色元素。一到春节,走到每户人家的门前,都会发现有一幅崭新的春联贴了上去,家里面的窗户也有各式各样的窗花,许多心灵手巧的人就会自己剪各式各样的窗花来贴。春联上面的字也代表着每户人家的美好愿望,这不单单中国人过春节的传统习惯,也烘托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3、备年货: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肯定要着重准备一下,必不可少的就是备年货,这也成为了家家户户的习惯。过年期间,物价也会涨起来,所以我们都会提前备好年货。瓜子饼干糖果等等,大包小包的都会往家里买。除了买年货,也有不少地方,会自己在家里面做一些年味美食,比如我们家就会每年炸糖环,作水浸糍等等。备好年货可以让自己在新年期间,让自己吃好,也可以在亲戚来拜访的时候有东西可以招待一下。

 4、穿新衣:“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一首《小燕子》就唱出了我们每年都会换身新衣裳的习惯。记得小时候,每年母亲都会在过年前为家里每个人买好新衣裳,先放好,只有过新年那天才能开始穿。人们穿新衣,也是有着辞旧迎新的寓意,每个人都换上新的衣裳,漂漂亮亮开开心心过大年。

 5、放鞭炮:相传放鞭炮是为了驱赶年兽,有着驱魔消灾的寓意,所以放鞭炮成为了过年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特别是在农村地区除夕晚上临近十二点时,会听到接连不断的烟花炮竹声。第二天也会发现,地上到处都是红色的鞭炮碎,人们一般不会第一时间扫,一般都是等到过完年了才开始把鞭炮碎扫走。

 6、发红包:相信每家每户都会在过年前备好红包封,放好压岁钱在里面,等到过年那一天,晚辈们给长辈们拜年,长辈们就给晚辈们发红包。但是一般,收了红包,不能当着长辈的面立马打开,这是不礼貌的行为。发红包,也有的地区叫作发利是,不同地区,红包的金额不一,都是为了图一个好的兆头,将好运和祝福带给晚辈们。

 

7、走亲戚:中国人注重你来我往,情深义重的感情,所以为了联络感情,走亲戚就成了联络感情的一个春节活动。走亲戚,用通俗的话讲就是拜访亲戚,在过年期间,我们都会买一些水果年货什么的,去拜访亲朋好友,一家老小都会出门。一是为了联络一下感情,寒暄一下,二是为了给他们拜年,很多小孩子也会在走亲戚的期间收到更多的红包。

 


六、结语

 才入新年,喜两见、希奇盛事。正五旦、虹流电绕,星枢呈瑞。——《满江红·才入新年》

 踏着四季轮回的节奏,从古老的歌谣中走出来,被代代相传相诵的,是人们奇幻思想中的重要角色——春节。我们卸下旧岁的奔波劳累,细数这一年的风花雪月,用泪与欢笑像过去告别,用红灯桃符为春节装点,用美酒佳肴将春节相迎。迎着将响的钟声,随着时代的脚步声踏进有一个春节。或许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过春节了吧。

春节的由来习俗及意义😶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岁节(年节)。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


❤️‍🩹💛春节的来源:❤️‍🩹💛

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在春节期间,人们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春节的习俗:❤️‍🩹💛

⭐一、洒扫除尘

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中国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迎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里里外外都干干净净的。

⭐二、挂年画

挂年画是中国春节特有的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新年里,将年画在门上或挂在壁上。由古代贴门神演变而来,原为驱邪,后变成烘托新年热闹气氛和表达人们欢乐的情绪。

⭐三、写春联贴门神

春联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宋代时,人们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后来,人们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除了春联外,不少地方也保留着贴门神的习俗。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而由于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自此,以这两位名将作为门神的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四、年夜饭

除夕晚上,全家老小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年三十的饺子一般要在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晚上子时再吃,因为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开始。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五、共饮屠苏酒

什么是屠苏酒呢?屠苏是一种草名,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的,饮屠苏酒的风俗则是经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每年腊月,孙思邈总是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此后,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古人饮屠苏酒的方法很独特,平常饮酒是年长者先饮,而饮此酒是从年少的小儿饮起,年长者在后,每人只饮少许,古人解释说:“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

⭐六、守岁

晋周《风土记》:“ 蜀之风俗,晚岁相与餽问,谓之餽岁;酒食相邀为别岁;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七、压岁钱

对于小孩子来说,春节期间最开心的就是来自长辈们的压岁钱。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压岁钱的寓意为压祟、避邪,祝愿孩子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平平安安。

⭐八、穿新衣

正月初一穿新衣,是历代注重的一个过年习俗。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里说,正月初一“长幼悉正衣冠”。古时荆楚地区的人们在初一早上鸡刚打鸣就起来了,首先在庭院前燃放爆竹,以震慑山妖鬼怪,然后穿上新衣服的全家老小按长幼顺序相互拜贺。过年了,穿新衣,不仅寓意着新的开始,也蕴含着求吉避凶的美好心愿。


❤️‍🩹💛春节对我国人民的意义❤️‍🩹💛

所有中华儿女对于春节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你说不出道不明,但是却能切身感受。“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一年不赶,赶三十年”,这些都说明了春节对于我国人民有着特殊的意义。

而这种特殊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一家团圆

从古至今,除夕夜团聚都是不变的主题。在除夕那一天,无论离家多远的游子,都会想尽办法归家,然后同家人一起吃年夜饭,敬祖守夜。

在这一天,大家在意的并不是那丰盛的年夜饭,也不是那新年红包,而是在意那一股热热闹闹的氛围,在意那一家团聚的喜悦。就像《常回家看看》这首歌唱的一样: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 二、告别旧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

中华民族是比较注重仪式感的民族。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虽然我们已经知道了放爆竹并不能驱邪,贴门神也并不能守卫门户,但是我们依旧没有舍弃过这些行为和举动。

这不是因为我们比较迷信,而是因为我们坚信这是一种文化底蕴,是我们中华儿女独特的文化传承。也正是因为我们坚信,所以我们乐此不疲。

而在春节这诸多的仪式上,除夕守岁无疑又是重中之重。在古代,人们往往会在一年的最后一天,举行盛大的宴会,来犒劳自己一年的辛劳,然后静待天明,为新的一年驱除邪瘟病疫;现如今,则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年夜饭,看着春晚,然后等待新一年的来临。

 💡 三、祭奠先祖

在除夕之夜,我们往往还会祭奠先祖,一是为了缅怀先祖之德,继承先祖之志;二是为了祷告先祖保佑子孙,祈盼明年全家安康。

春节对于我们中华儿女来说,意义重大。我们在这其中倾注了太多太多的情感,有小时候的回忆,有长大后的感悟。也正是这份特殊的情感,才能使得春节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并成为刻在我们骨子里的文化。


❤️‍🩹💛结束语:❤️‍🩹💛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不仅仅代表着新一年的开端,更代表着我们对新一年的期盼,代表着我们中国人独特的文化传承。

春节的来历及重要意义

春节的来历及重要意义(2023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下面我给大家带来春节的来历及重要意义,希望大家喜欢!

春节的来历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圆、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华民族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

相关来历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公元前104年(元封六年),经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下令改定历法。

春节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的阴历(即农历),落下闳也被称为“春节老人”。

春节的传说故事

1、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候新一年的到来的风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探求这个风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的故事:太古时代,有一种凶狠的怪兽,大家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横,让人谈“年”色变。后来,大家渐渐把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在天黑后窜到很多人群的地方来吃人,等到鸡鸣拂晓,它们便返回林中。

人们由此想出了一套过年的方法:每到这一天黑夜,每家每户都提早做好晚饭,熄火净灶,躲在屋里吃“年夜饭”,因为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富,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同用餐表明友善团圆外,还须在就餐前先供祭先人,请求先人的神灵保佑,安全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同闲谈壮胆。就逐步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气。

2、过年放爆竹的传说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的传说。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也称“爆仗”、“炮仗”、“鞭炮”。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人们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这段记载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习俗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主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深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

人们为了对付这种动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暴烈声使其远遁的办法。这里所说动物,名叫“山臊”。古人说它可让人寒热,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吓跑山臊,即驱逐瘟邪,才可的吉利平安。

据说唐代时,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结果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程串做成“编炮”(既鞭炮)。燃放爆竹以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人们除了辞旧迎新在春节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诸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婚嫁、建房、开业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

春节的重要意义

春节作为我国三十几个民族共同的重大节日,其间包含着许多固定的年年重复的仪式行为。例如:放鞭炮、贴春联、吃年糕、吃饺子、拜年等等。这些仪式活动是包含了很丰富的意义的。所有的意义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当事人普遍地自觉意识到的意义,这种意义可以通过民俗学者的田野作业而得到。这是当事人进行春节民俗活动的直接的心理支持力量。第二类是当事人意识不到,但是又确实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之中的意义,这种意义必须经过民俗学者的深入分析才能了解。这是当事人进行春节民俗活动的潜在的心理支持力量。但是这种力量甚至比前一种更为强大!因为它不受人们一时之需的压迫。所以这两个层次上的意义都必须加以探索。

值得强调的是:春节不仅仅是社会下层百姓的节日,它也是社会上层分子的节日,所以它才称得上是我们全民族全社会的民俗节日。郎世宁绘画作品中就有一幅是表现乾隆皇帝与众皇子过年的情景,其过年方式与百姓是一样的——贴春联,放鞭炮。不过,这两个社会阶层对于春节意义的体验和认识是同中有异的,并不能强求一致。上层分子所体验的意义可能有些抽象、深奥;下层所体验的意义可能有些粗略。民俗学家过去强调下层百姓所体验的特殊意义,并企图以之说服全社会,那是必然要失败的。失败的表现就是有许多人无法体验那种特殊意义,并因而感到"没意思"。本文所讨论的有关春节的文化意义将包括以上各个方面,以求对春节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了解。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岁节(年节)。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


❤️‍🩹💛春节的来源:❤️‍🩹💛

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载”.夏代叫“岁”,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年”的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热,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的寓意。又传,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他们用朱砂涂脸,身披鸟羽,唱跳吃喝,热闹非凡。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节。

在不同时代,春节的名称也有不同。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后的事。中华北洋时期,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袁世凯将元旦定义为西历01月01日,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人们把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春节,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


❤️‍🩹💛春节习俗:❤️‍🩹💛

1、剪窗花

剪贴窗花是众多年俗中的一种。是在宋元后开始兴起的,寄托着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新年寓意。窗花在南北地区还有不一样的风格,南方以玲珑剔透的精致感为美,北方以天真浑厚的朴实为福。除夕夜之前的日子里,每家每户门窗上被各种形状的窗花装扮起来,让过年的气氛更加浓郁了。人们在春节期间贴窗花,以此达到装点环境、渲染气氛的目的,并寄托着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

2、新春扫尘

早在尧舜时期,我国就已经有春节扫尘的习俗。因为“尘”与“陈”谐音,所以新春扫尘就赋予了新的含义,有“除陈布新”的意思,希望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

3、贴对联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是过春节的重要标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和福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除了春联,家家户户还要贴窗花、年画、福字,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

4、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团年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年年有余)等以求吉利。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5、拜年

“过年好”“给您拜年了”。正月初一,人们见面时,都会互致这样的新年问候。传统拜年礼仪分三种:一是叩拜。未成年人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要行叩首大礼。二是躬身作揖。一般是晚辈向长辈拜年时所用,俗称“吉拜”。三是抱拳拱手。多是平辈间的拜年。传说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部下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称为正月初一。

6、舞龙舞狮

舞龙舞狮,是中国民间传统习俗。舞龙又称耍龙灯、龙灯舞。。龙是古老的图腾,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


我们国家地大物博,人们还会做不同的食物迎接新年,比如南方会捣年糕,北方会蒸花馍馍……不同的是习俗、食物,相同的是人们享受着齐心协力迎新年的欢乐。从千门万户飘出的腾腾热气,也是对来年生活蒸蒸日上、红红火火的祝愿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