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IT科技 > 雍正帝是什么人

雍正帝是什么人

推荐人: 来源: 秒知社 阅读: 1.1W 次

现在对雍正的评价虽然正面了许多,但依然不能客观,佛家大德印光大师是亲口认可了雍正是开悟的人,这一点在秦汉以后是独一份,雍正的智慧和境界绝对高于他的父亲康熙,所谓的篡位、玩阴谋、兄弟都是绝对不可能的,可以说雍正是真正清朝的扎

雍正帝是什么人

1、您可以介绍一下雍正帝的身份吗?

历史上雍正的额娘德妃在康熙十七年生皇四子胤禛,还是德嫔的乌雅氏因为身份不高,出生不久后的胤禛被送给有高贵出生并且无子嗣的康熙表妹佟佳贵妃收养。康熙十九年生皇六子胤祚,德妃乌雅氏的重心就移到六阿哥上了。康熙二十四年,胤祚病故。康

雍正帝是清朝第五个皇帝,其全名为爱新觉罗·胤禛,庙号世宗。蒙古尊称他为 纳伊拉尔图托布汗。他是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

雍正简介 清世宗 雍正皇帝朝服像 年轻时跟从顾八代、徐元梦等学习经史,又与禅僧接近,稍懂佛学,精通禅学。曾随圣祖巡幸江货币(20张)南,朝佛五台山,秋狝热河(今河北承德),并奉命往祭曲阜孔庙、盛京(今辽宁沈阳)祖陵。康雍乾盛世130多年,雍

2、雍正帝在位期间做了哪些改革?

雍正帝一生最爱女人是谁?不是寰寰而是年羹尧的妹妹 心情寄语 2016-10-0504:311.1万阅读 说敬肃皇贵妃这个名字可能大家都不知道,但是提起她的哥哥年羹尧大家应该就都都知道了,肃皇贵妃是满洲贵族官宦之家的女儿,父亲是当时的湖广巡抚,她的哥

雍正帝在位期间,方面,重整政府机构,如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在中央创立密折制度监视臣民,并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而且建立秘密立储制度,这样使得皇位继承办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诸皇子互相倾轧的局面;同时对吏治也做了一系列改革。。经济方向,大力整顿财政,实行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等。军事方面,特别是在雍正七年,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的叛乱。

雍正帝(1678年-1735年),姓爱新觉罗,名胤禛(zhen),满族,康熙帝第四子。胤禛是德妃所生之子,《清史稿·世宗本纪》上说他“有异征,天表魁伟,举止端凝。”他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为贝勒,四十八年(1709年)晋封雍亲王。此间诸皇子

3、我们在故宫看到的军机处是雍正帝设立的吗?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经常会出现门人这个说法,比如任伯安是九爷的门人等等。年羹尧是雍正皇帝的心腹,同时也是雍正皇帝的门人。那么,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出现了,门人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历朝历代都没有门人这个词语。门人是

是的。在雍正七年,因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泄露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雍正十年,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军机处的大臣由皇帝挑选,由内阁大臣兼任,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跪受笔录,他们的活动都是在皇帝的监督下的,旨意完全是按皇帝的话记录的。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就有了固定助手,可以及时处理政事了,所以他的权力比朱元璋还要集中,可以说他是真正的集权力于一身,总理天下庶务。

他在位时共做了6大卓越的贡献: 第一:就是整顿吏治,雍正做皇子的时候,对康熙晚年上的弊端,官场上的,看得比较清楚。雍正他45岁继位,盛年的时候,已经比较成熟了,雍正一上台就大刀阔斧地整顿吏治。雍正元年的正月,雍正连续下了13

4、雍正帝在历史的评价如何?

他在位时共做了6大卓越的贡献: 第一:就是整顿吏治,雍正做皇子的时候,对康熙晚年上的弊端,官场上的,看得比较清楚。雍正他45岁继位,盛年的时候,已经比较成熟了,雍正一上台就大刀阔斧地整顿吏治。雍正元年的正月,雍正连续下了13

雍正帝与康熙帝一样勤于政事。雍正帝在位仅有13年,然而他却通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迅速扭转了康熙晚期积弊严重,社会发展受到阻止的局面。在此基础上,所谓康乾盛世才进入鼎盛时期,使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文化达到其最高峰。在这一为期百年的历史进程中,雍正帝所具有的承先启后作用,无可或缺。

不是,最爱的是年羹尧的妹妹,敦肃皇贵妃,最简单的理由就是雍正本来子女就少,她生的最多,最疼爱,可惜都没成年就夭折了。因为喜欢她,年羹尧获罪还是在贵妃死后才处死的,而且只获罪年羹尧这一脉,年家其他人都没受到牵连。生:爱新觉罗·福宜

扩展阅读,以下内容您可能还感兴趣。

清朝的雍正皇帝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做过一些什么样的事情?

他在位时共做了6大卓越的贡献:

第一:就是整顿吏治,雍正做皇子的时候,对康熙晚年*上的弊端,官场上的*,看得比较清楚。雍正他45岁继位,盛年的时候,已经比较成熟了,雍正一上台就大刀阔斧地整顿吏治。雍正元年的正月,雍正连续下了13道谕旨,总督、巡抚、布政司、知府、知州、知县、文官还有武官,告诫他们不许贪污,不许受贿,不许克扣,武官不许吃空额,违者严重治罪。

他成立会考府,就是对财政进行审计,审计出问题,要严肃处理,譬如说户部亏空了二百多万两银子怎么办?凡是有关的堂官,在任的、离任的一率退赔。这一招很灵,对官场*的风气给予很大的震动,扭转了康熙晚期的官场的*作风,整个机关从内阁六部一直到省府州县,出现了一个比过去更好的一个勤政节俭的局面,国库比康熙的时候就更充裕了。对他评价是这样的,《清史稿·食货志》:“雍正初,整理财政,收入颇增”。史学家评论说雍正:“澄清吏治,裁割陋规,整饬官方,严惩贪墨,实为千载一时,彼时居官,*小廉,殆成风俗,贪冒之徒,莫不望风革面。”都是收到一定的时效,可以说没有雍正大刀阔斧整顿吏治,也就没有乾隆的盛世。

第二:设立军机处。原来清朝军事方面的大事主要是由议政处来做,行政方面主要是内阁。雍正在议政处和内阁之外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大臣开始二三人,后来多的时候到*人,一般的情况下,五至七人,军机大臣直接对皇帝负责,雍正皇帝几乎每天召见军机大臣,共商军政大事,重大的事情,军机大臣直接奏报到皇帝。

第三:完善密折制度。密就是秘密。奏折有学者考证,顺治晚年有了,康熙就很多了,康熙的时候,有资格上奏折的大约一百来人,雍正把它推广,取得上奏折资格*约有1200人左右,就是扩大了信息的来源。奏折可以不通过内阁,不通过议政处,而通过奏事处直接到雍正那儿,雍正把批示也不通过内阁,直接发还到上奏者本人,这样雍正就可以从全国各地各个方面了解下面的情况。密折和军机处合在一起,极大强化了皇权。

第四改土归流。大家知道少数民族地区,它原来的管理体制是土司,头人是土司,头人和土司是世袭的,不受朝廷任命,世世代代做土司,时间做久了没有监督,有的土司做坏事*,中央的政令不能直接下达。到雍正的时候,全面改土归流,在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全面推行改土归流制度,流就是流官,由朝廷派官,有任期,可以流动,所以叫改土归流。这样朝廷的指令可以直接到了民族地区,官员受朝廷的监督,要轮换,这就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也有利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第五:摊丁入地。我们中国在皇朝时代,长期以来是土地和人丁分头纳税,土地税、人头税,到雍正的时候,在已有办法的基础上,全面推行摊丁入地制度,就是把人丁的那个人头税摊到土地里头,这可以使得一些穷苦的没有土地的人,免征了人头税,这样一来,它的正面影响减轻了是封建的人生依附,但是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刺激了人口的增长,特别是康熙50年以后,宣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到了乾隆的时候,中国人口达到三亿,道光的时候达到四亿。

第六:废除贱籍。大家知道印度古代有贱民,清朝雍正之前也有贱民,当时明朝以来户口有军籍,有民籍,民籍就是士农工商。贱籍就是贱民,不属于市农工商,他们不能读书,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世世代代身份不能改变。这些贱民身份很底下,贱籍据说从宋朝以来就延续下来了,做一些被人看不起的工作。雍正先后下令取消贱民,取消贱籍,让他们编为民籍,这是社会的一种进步。这种人虽然人数不是太多,但是在历史上是有一种积极的进步的意义。

第七:建立秘密立储制度。大家都知道雍正在做皇子的时候,众阿哥的储位争斗是极其严重的,所以雍正的时候建立秘密立储制,把传位昭书隐与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在皇帝驾崩之后,由军机处及内阁的众大臣宣布遗昭。可以说这种制度很有效的阻止了自雍正皇帝以后的储位之争,也没能让九王夺嫡的悲剧在历史重演。

从清宫“上喻档”中分析,可以看得出雍正皇帝是一位性格刚烈,嫉恶如仇,为人比较务实的改革型的皇帝。总之雍正在位13年,对许多的事情做了重大的改革,特别是对一些制度方面做了些改革。所以到了雍正的末年,扭转了康熙末年的一些不好的风气,而使清朝的历史继续向上发展。所以雍正既继承了他父亲康熙的有力的措施,又纠正了康熙时期一些错误的措施,改变了康熙晚年那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同时雍正的许多措施,也为后来乾隆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所以说雍正是“康雍乾”三代,他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说“康乾盛世”,严格说起来是“康雍乾盛世”。

所以总的来说,他在维护社会稳定,使国家丰裕太平的方面是一个好皇帝。

历史故事:雍正帝最爱的女人是谁,是熹妃吗

不是,最爱的是年羹尧的妹妹,敦肃皇贵妃,最简单的理由就是雍正本来子女就少,她生的最多,最疼爱,可惜都没成年就夭折了。因为喜欢她,年羹尧获罪还是在贵妃死后才处死的,而且只获罪年羹尧这一脉,年家其他人都没受到牵连。生:爱新觉罗·福宜,爱新觉罗·福惠,爱新觉罗·福沛,皇四女。

雍正:妃素病弱,秉性柔嘉,持躬淑慎。朕在藩邸时事朕克尽敬慎,在皇后前小心恭谨,驭下宽厚和平,实能赞儴内政。——见封皇贵妃年氏册文

雍正在册书中充分肯定了她的品性。称她:“秉性柔嘉,持躬淑慎。在藩邸时,事朕克尽敬慎,在皇后前小心恭谨,驭下宽厚平和。皇考嘉其端庄贵重,封为亲王侧妃。朕在即位后,贵妃于皇考,皇妣大事悉皆尽心力尽礼,实能赞儴内政。”并且也暂时缓和了对年羹尧的处分。

皇贵妃死后,留下皇子福惠。雍正对此子十分宠爱,甚过别的皇子。雍正六年,8岁的福惠也去世了。雍正十分伤心,下令“照亲王例殡葬”。年过18岁的弘历和弘昼连贝子都不是,乾隆追封福惠为亲王时,就说过:“朕弟八阿哥,素为皇考所钟爱”。证明了雍正宠爱福惠是弘历等兄弟所深知的。

乾隆二年(1737年)敦肃皇贵妃金棺随同雍正皇帝、孝敬皇后梓宫同时葬入泰陵地宫 。从雍正在敦肃皇贵妃身前死后的表现以及对她所生儿子福惠的喜爱,可以看出他对皇贵妃是很有感情,并因年皇贵妃病而暂缓对年羹尧的处罚。皇贵妃死后仅仅一个月,年羮尧就被降罪,但年皇贵妃一样获得祔葬泰陵的殊荣,皇贵妃父亲去世后也依一等公礼下葬。也就是说,年家除年羹尧这一脉获罪外,其余亲族并未受到任何牵连。

雍正帝勤政务实在历史上是怎样记述的

历史上的雍正是一位勇于革新、勤于理政的杰出*家,他对康熙晚年的积弊进行改革整顿,一扫颓风,使吏治澄清、统治稳定、国库充盈、人民负担减轻。雍正的父亲康熙,可以说是雄才大略,平定三藩,统一台湾,稳定边陲,为大一统的清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康熙在晚年,由于“太平盛世”而滋长了政宽事省的思想,这时期他处理朝政的原则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由此,在朝野上下的官僚队伍中,虚诈、迎合、粉饰、浮夸等种种*之风严重泛滥,已经直接威胁着“盛世” 的存亡。于是,惩治*、整顿官场风气的重担就落在了雍正的肩上。

雍正执掌朝政的十三年,可以说,是以务实精神治天下的。雍正刚一即位,便针对*衰颓之风进行了坚决的惩治与清肃。他直截了当地告诉文武百官:“朕生平最憎‘虚诈’二字。”“最恶虚名。”这一“憎”一“恶”,鲜明表达了他对虚伪、欺诈等*风气的批判态度。虚假不实的奏报,在封建官场上比比皆是。因为有那么一种所谓巧于仕宦的官员,往往能通过弄虚作假吹拍阿谀而获得那些好大喜功的君王的赏识,从中捞到好处。然而,这一套在以务实精神治天下兴邦国的雍正皇帝那里,却是行不通的。

清代官场上流行着这样一种陋习,各省文武官员刚到任时,几乎都是极力地述说当地的吏治如何地糟,等过了几个月,就一定奏报说,通过雷厉风行地整顿,情况已如何地好转,以此显示自己的才干和政绩。对这类奏报,雍正说见得太多,都看得厌烦了,“只可信一半。”

对大臣奏折中的浮夸成分,雍正总是毫不客气地明确指出,并进行尖锐批评。雍正四年(1726)七月,巡视台湾的监察御史索琳上折说:台湾地方官兵严加操练,精益求精,可保海疆万载升平。看了这一言过其实的奏报,雍正警告说:凡事最重要的是务实,不欺不隐才算良吏,“粉饰、迎合、颂赞、套文陋习,万不可法”。主管河南山东一带黄河河道的总督朱藻曾接到雍正这样一则谕训:地方上一点小事,“何用如此夸张”,你的奏报往往是虚浮不实,“朕甚不取”,“一处不实,则事事难以为信也”。雍正告诫百官,虚假奏报将会失去皇上日后的信任。

浮夸粉饰,在有关雨雪水旱农业收成的奏章中问题尤其突出。对此类失真奏报,雍正每每透过夸夸其谈的文字游戏挤出其中的水分。河南巡抚石文焯奏报说,全省各州县的蝗虫灾害已扑灭十之*。雍正通过查问河南的其他官员,察觉到石文焯的奏报不是实情,于是尖锐地批评石文焯说:如果不是你在欺骗皇上,就是你本人被下属欺骗了!可是,这个石文焯*病难改。他调任甘肃巡抚之后,依旧故伎重演。雍正四年(1726)夏天,甘肃大旱,七月下了一场小雨,石文焯赶紧奏报说:已是丰收在望,这都是皇上敬天爱民的结果。雍正看了很不耐烦,挥笔批道:“经此一旱,何得可望丰收?似此粉饰之言,朕实厌观。”雍正就是这样,一眼就能看出谁在说真话,谁在拍马*,对拍马*的人总是很不客气。

雍正对笼统含糊的奏章也不放过。雍正十年(1732)四月,直隶总督刘于义奏报说,所属地方三月份雨水充足。雍正览后批评他“所奏甚属含糊”,“不明不实”,指示他日后将各州县雨水情况细加分别上报,不可一笔糊涂账。同年闰五月,江西巡抚谢旻有两个折子,一个说冬雪颇足,春雨亦调;一个说麦收情况不如往年。雍正仔细看过批复道:既然雨水一直充足,麦收为何减产,二者必有一处不实,着明白回奏。雍正厌恶虚套形式,对地方官员进呈“瑞谷”,他多次下谕禁止。雍正十年(1732)秋,广东新宁县产有两株一茎两穗的稻谷,海关监督毛克明专折呈报,雍正批评他:朕屡有谕旨,凡是嘉禾瑞谷,既不必进呈,也不用奏报,你为何专务此等虚而不实之事?

清代从中央到地方的大小官员,无不存在着欺上瞒下的虚假劣习。为杜绝官场上的欺瞒互骗,雍正反复提醒内外大员,凡事要躬亲办理,不可轻信属员下手。雍正三年(1725)秋,湖北沔阳遭受水灾,巡抚法敏将分设篷厂煮粥施赈之情奏报,雍正告诫他:“此等事只要勤实办理,万不可听信属员下役之欺隐。”清代刑罚,法律上没有明文规定的,多比照旧案,由于案例灵活多变,办案人员便可随意比附,稽查档案的书吏接受请托、收受贿赂后,往往是断章取义,或删去前后文词,只摘中间数语,或避重就轻,随手高下。针对这种弊端,雍正谕令刑部衙门,一切“稿案”由司员“亲自主稿”,以免被书吏造假欺骗。

当康熙晚年,清政府的朝中大员官僚习气相当严重,这些人身居高位,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皇帝指令商议的事件,文武大臣们往往一味附和,并不拿出主见,很难看到直言详议据理力争的场面。雍正在藩邸生活四十余年,对朝臣这种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连钟都撞不响的苟且偷生恶习看得十分清楚,他刚刚即位不久就颁发谕旨,严加整饬此风,他毫不客气地指出:现今朝中九卿大员坐班,每当商议事件,往往是“彼此推诿,不发一言”,有的假装打瞌睡,有的海阔天空地闲谈,等到需要拿出主意的时候,便鼓动一两个新来的科道官员发言表态,然后大家便“群相附合,以图塞责”。似此朝臣议事,何益之有?雍正指令朝中重臣,商议事件务要各抒己见,不得观望附和。

雍正认为,官场上流行的八面讨好、圆滑世故的习气最为可恶,指出这种劣习实为“国家之大蠢,妨政败俗莫此为甚”。训导文武大员做官要有骨气,要果敢刚直。雍正四年(1726)六月的一天,雍正将在京的文武大员召到勤政殿,训谕说:现查朝臣所议定事件,大多并不合情理,究其原因,不外乎“议事理中各怀私心”,其身为王子者,以现有众臣,我等不必先说;那些刚提升的大臣,又以现有老臣,何需我等班门弄斧而闭口不言;而资历深厚的老臣,深知*打出头鸟,自己不拿意见,最后还落得个“从公议论”尊重别人的美名。

为彻底改变这种彼此观望的劣习,雍正宣布,即日起将议事的亲王大臣分为三班,凡遇应议之事,分头酌议,每人都拿出自己的意见,最后,如果所议意见相符一致,就照这一意见定稿启奏;若是意见不完全一样,由诸位大臣另行商议。“如此,不但不致互相推诿,而且亦各能出其主见。”雍正试图建立一种分班议事制度,让议事者必有所言,不得不言,从而使投机者失去附和的机会。

康熙晚年国库中仅有家底700万两银,堂堂大清帝国,竟是一副空架子。经过雍正励精图治,骤增到5000万两,这正是雍正“振数百年之颓风”,整饬吏治的成果。而奠定“康乾盛世”真正经济基础的,起到承上启下中间最核心的关键人物自然是雍正。我们从凝聚着雍正大量心血的谕批中可见全貌。

奏折是清代特有高级官员向皇帝奏事进言的一种机密文书,皇帝亲自朱笔批示后发回呈奏者执行。这是一套严密的行政指令传达制度,始于康熙二十年前后,当时总共才有137名亲信官员有此资格,所奏内容十分局限,因而没有形成严格的奏折制度。雍正朝,扩大范围,有资格写奏折的官员达1200以上,所奏之事无所不具。雍正在位期间共处置各种题本192000余件,平均每年达14700件,亲自朱批41600多件奏折,有的批语,竟1000多字,比奏折本身内容还要多。他在奏折中所写下的批语字数达1000多万字。他几乎每天都劳作到深夜,一年只有在他生日那天才休息,可谓日理万机。他曾说:“各省文武官员之奏折,一日之间,尝至二三十件,多或至五六十件不等,皆朕亲自览阅批发,从无留滞,无一人赞襄于左右。”雍正把他批阅过的奏折选择一部分编成《雍正朱批谕旨》,装订的线装本足有半米厚,收录奏折7000余件,这是一代勤勉之王勤于政务的真实记录。纵观整个历史长河,从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到康熙这些君主,勤勉这方面没有一人能和雍正PK。

山东兖州知府吴关杰奉到一道谕旨,令他为政勤慎实心任事。吴把皇上的谕旨奉为至宝,找工匠把谕训刻在府衙大堂的屏门上。他请皇上命令各省一律刊刻谕旨,使圣旨高悬。雍正对这等刻意奉承之徒批道:“你本不是什么超群之才,料理好你份内的事就足可以了。此等迎合之举皆不必,此等多事朕皆不喜。”广东巡抚年希尧奉到雍正一道口传谕令,年希尧写折子奏谢说,皇上所颁谕旨不仅周详备至,而且料事如神。雍正看后批道:“写来套话,何常有一句你心里话。”福建学政黄之隽写折子称颂“皇恩浩荡”。雍正回批:“凡百只务实行,不在文字语言。颂圣具文,朕实厌览。”

湖广总督杨宗仁兴办社仓等事上折,雍正朱批:“各省风俗民情不一,如何一样行得来?总在尔等实心任事,相机而行。”给湖北巡抚马会伯的朱批中说:“朕凡所谕,皆因人因事,权宜而发。臣工不可随朕一时谕他人之谕,来惑自己主见”。巡视台湾的监察御史索琳上折说:台湾地方官兵严加操练,可保海疆万载升平。雍正警告说:“凡事最重要的是务实,不欺不隐才算良吏。粉饰、迎合、颂赞、套文陋习,万不可法”。

河南巡抚石文焯奏报说,全省各州县的蝗虫灾害已扑灭十之*。雍正通过查问察觉到奏报不实,遂严厉地批评说:“你不是在欺骗皇上,就是你本人被下属欺骗了。”这个石文焯调任甘肃巡抚之后,依旧故伎重施。雍正四年甘肃大旱,一场小雨后,石文焯赶紧奏报已是丰收在望。雍正看了很不耐烦,挥笔批道:“经此一旱,何得可望丰收?似此粉饰之言,朕实厌观。”

陕西巡抚马尔泰奏报说风调雨顺是仰赖皇上洪福。雍正用朱笔在“洪福”二字旁画线,批道:“仰赖洪福,这类套话实在没味。朕已再三告诫内外百官不要做迎合虚文,已是口干舌燥了,你竟仍务此道,难道没长耳目吗?”刘应鼎升任四川布政使后写折子谢恩,说见识短浅。雍正批道:“似此心口相违之空文,朕实厌而恶之。”陕西降雪,巡抚武格没有及时奏报。当皇帝追问时,武格回奏说“臣等愚昧,实难辞咎。”雍正用朱笔将“愚昧”二字划去,十分恼怒:“朕深恶此等虚诈俗谈。若把你这个愚昧之人用为封疆大臣,那么朕的愚昧又怎样讲?还是诚实一些好,这样的空文再也不要有了。”

福建巡抚黄国材在奏折内表示要“实力奉行”,雍正在这四字旁批道:“全在此四字”。雍正在给江苏巡抚张楷的一条朱谕中写到:“为官者要有所作为,‘惟以实心行实政,重公忘私,将国事如身事办理”。朝庭在全国各州县设立“讲约所”,每月初一召集农民宣讲《圣谕广训》。河南山东两省总督田文镜据实陈奏不同意见,说农事繁忙,按月宣讲实在有所不能,他建议在农闲时酌情召民宣讲。他对皇帝已经批准的事说了“不”。雍正挥笔批道:“此奏可嘉处不胜批谕。”

尽管雍正器重田文境,但因其奏折频繁而责他:“你差人奏折太勤了,何必费此无益盘缠,况朕日理万机,亦觉烦索。”雍正给宁夏道员鄂昌的朱批中明确批示:“遇有应该呈报的事情,就是在一个月内上奏几次也是应该的;如果没有什么可奏报的,哪怕是几年没有折子送来,朕也不会怪罪你的。”主管漕粮运输事务的总督张大有希望朝廷准许用驿站马匹奏报漕运事务。雍正答复:“若有要紧奏折,可乘驿马送来;一般寻常的奏报,像某船经过某闸之类,不但不应当骑驿马,而且可以免去不奏。”广东巡抚年希尧具呈三件折子,雍正看后发现,折内所谈之事早就曾经上报各部了,遂批道:“已经报到部里的事,又何必多此一奏,是不是你广东省内没事可报而又非找事上奏才好,这么远的路途,专门派人送来这等无用奏折,不知你用心何在?”

贵州巡抚石礼哈奏请陛见,希望当面奏报地方事务,聆听训旨,雍正批示:“道路甚远,不必无益之往来。便再来陛见,亦不过朕批来之旨教勉你耳。若能实力遵行,胜来陛见十次也。”广东布政使甘汝来奏请陛见,雍正简直要急了说:“所奏实属无知,‘朕指示汝莫务虚名,莫务小惠’,‘实力实心,勇往办事’,此类谕旨已是多次,你不实力遵行,而总是请求觐见图虚荣,如此来往万余里,旷职奔走道途,实不解汝是何意。”

对没有确切把握的事情,雍正常常让熟悉情况的地方官员讨论决定。两广总督孔毓珣就田地使用问题具呈奏折向皇上请旨,雍正在折子上写到:“朕不洞知地方情形,难以悬谕。”岳钟琪统兵讨伐叛乱的准噶尔部就如何进军用兵等问题请示皇上,雍正严厉批评他说:“朕在数千里之外,怎知道当地具体情况,这都是你大将军因时因地酌情办理之事,朕怎么可能神机妙算、给你下命令呢?”

云贵总督鄂尔泰对不完全适合本地情况的谕旨敢于变通执行,提出不同意见,雍正称赞他说:“鄂尔泰是为国家做官。”而云南巡抚沈廷正则一味迎合谕旨,雍正严厉斥责他:“沈廷正乃为沈廷正做官。”

雍正曾任命一个叫周英的人到*统领军队,后来发现这个人平庸浮躁,便很坦率地对大臣说:“此事用此*错了,这实在是朕的过错。”浙江有个叫王钧的道员要捐四万两银子修筑西湖工程。雍正批示:“让他捐,他若是不捐,朕便不会轻易地放过他,他这些年做官的名声太差了,让他出钱消灾好了。”当雍正发现自己张冠李戴后,作了世人难以想到的批示:“岂有此理,朕大错了!朕错记名字,王钧做官名声好得很,把他当成马钟华了。朕的过错,惭愧,惭愧。”

雍正的朱批绝不是都这样盛气凌人的口吻。有许多奏折他体谅宽宥令人感动。青海平定之后,雍正给年羹尧的折子批复说:“尔之真情朕实鉴之,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台湾总兵蓝延珍因自己名字犯讳上奏改讳,雍正朱批,“不必。你的名字朕甚喜欢。”年羹尧倒台后,孔毓因为年办过事怕受牵连而上折请罪。雍正批复:“此等小过,朕岂有不凉之理?朕不怪尔也。年的罪过是皆朕识人不明,误宠匪人。朕自引咎不暇,何颜累及无辜也?”

雍正还常常在臣工请安的折子上批复一句:“朕安。卿好吗?”“朕躬甚安好,你好吗?”有的批复让你都不敢相信这是九五至尊皇上说的。“李枝英真不是个人。大笑话,大笑话。”“该!该!该!该!”“传口谕给他,朕笑的了不得,真武夫也。”“好事好事。读此奏书之后而不高兴嘉奖的,除非不是皇帝。”也有发牢*的,“朕之愤懑气郁,其苦亦不可言语形容也,奈何。”“朕之苦衷何待言喻。”雍正在古代帝王中虽不能说是圣君,但他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表现地更为淋漓尽致。

“在中国章奏制度史上,雍正一朝是最为多姿多彩的时代,而帝王对朱批运用的巧妙和有效,雍正做到了前无古人。”读雍正谕批,读出了一个真正的雍正,了解了一个真正的雍正。

清史学者孟森赞誉:“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又说“其英明勤奋,实为人所难及。”“雍正一朝无官不清。”这样说太绝对,也无法令人信服,却是对雍正治国一种由衷地评价。

看雍正谕批的折子,纵观雍正执掌朝政的十三年,可以说,他是以务实精神治天下的。“自古圣贤为治,皆尚实政,最恶虚名。”雍正这掷地有声的话语,充分体现了他务实的思想。雍正深谙“上行下效”这句古话,他的一生一直以身作则振作朝纲,呕心沥血继往开来。这不仅在清朝十帝中首屈一指,就是在古代二百多位皇帝里也是首当其冲。雍正对康熙晚年的积弊进行改革整顿,一扫颓风,吏治澄清、统治稳定、国库充盈、人民负担减轻。他这种安邦治国务实求真的精神,为乾隆初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经济基础。“康乾盛世”虽无“雍”字,但绝不能无视雍正实实在在存在的独特作用,非常贡献,雍正才实为盛世的缔造者。由是可以说,“康乾盛世”绝对要说成“康雍乾盛世”才公正。

雍正为什么会成为皇帝

一、他的才能和务实精神会取得一些人的支持,他的属人戴铎曾向大学士李光地称道其主子:“才德兼全,且恩威并施,大有作为。 ”事实上,在争夺皇储的斗争中,雍正帝提出整顿积习的振作有为的*方针,与八皇子胤禩的仁义方针相对立,以争取人心。

二、他善于耍两面派手法,从而欺骗了对手和康熙帝,使政敌不以他为意,没有集中力量对付他,从而轻巧地取得成功。

三、他有一个集团,在关键时刻用上了力,如通过隆科多稳定京中局势,通过年羹尧控制胤禵和稳定西北地区。

扩展资料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 畅春园病逝,胤禛继承了皇位,次年改年号 雍正。 即位后,雍正帝重用康熙十三子 胤祥,不想放过政敌 胤禩等人,胤禩等人也不甘心失败,所以双方的斗争在雍正帝继位后延续下来,他在*上采取多种措施以巩固自己的皇位。

首先是消除异己,分化瓦解诸皇子集团,将胤禵从西北军前召回,加以圈禁。晋封 胤禩为 廉亲王和总理事务大臣。将胤禟发往青海西大通(今青海大通西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胤禛

雍正帝是昏君还是明君?为何死的那么早

当然是明君!他的死因有很多种解释,如下:雍正的死因众说纷纭,大概有以下几种说法:

据《清世宗实录》和《张廷玉年谱》记载:“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日,胤禛偶感违和,仍照常听政,并召见臣工。二十一日,病情加重,照常理政。大学士张廷玉每日进见,未尝间断。皇四子宝亲王弘历、皇五子和亲王弘昼等,御榻之侧,朝夕奉侍。二十二日,病情恶化,太医抢救。二十三日子时,进药无效,龙驭上宾。”前后三天,可以算急症。胤禛突然而死,官书不载原因。于是,胤禛死因之谜,朝野众说纷纭。

1、一说,胤禛是被吕四娘谋刺死的。传说吕四娘是吕留良的女儿,也有说是吕留良的孙女。当年,吕留良因*被死后戮尸,吕氏一门,或被处死,或被遣戍。但吕四娘携母及一仆逃出,隐姓埋名,潜藏民间。吕四娘拜师习武,勤学苦练,尤长剑术,技艺高超。后来,吕四娘乔装改扮,混入深宫,一日,乘机砍掉雍正脑袋。或说,吕四娘的师傅,原是雍正的剑客,后离去,培养了女徒吕四娘。这个民间传说,流传200多年。到1981年,曾发掘雍正泰陵地宫,未打开,即作罢。但民间传言雍正棺材已经打开,雍正的遗体有尸身而无尸首,想以此证明胤禛之头是被吕四娘砍掉的。这些传说,都是无中生有,纯属野史逸闻。学者认为,吕留良之案,吕氏一门,男女老幼,俱已严禁,不能逃逸。就连吕留良父子坟墓,都加以监视,吕女不可能逃脱。所以,吕四娘行刺雍正说,实属子虚乌有,绝不可信。

2、二说,胤禛是被宫女缢死的。柴萼《梵天庐丛录》记载:传说雍正九年(1731年),宫女伙同太监吴首义、霍成,伺胤禛睡熟,用绳缢杀,气将绝,被救活。这个逸闻源自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真实故事。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宫女杨金英等“伺帝熟睡,以组缢帝项,误为死结,得不绝”。同伙张宫女害怕,跑去报告方皇后。皇后赶到,解帛组,帝气绝,命召太医许绅急救。《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