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IT科技 > 味精是什么东西

味精是什么东西

推荐人: 来源: 秒知社 阅读: 1.15W 次

味精是调味料的一种,化学名称谷氨酸钠,又叫麸氨酸钠,是氨基酸的一种,也是蛋白质的最后分解产物。

味精是什么东西

味精是一种调味品,成分上是以粮食为原料经发酵提纯的谷氨酸钠的结晶。我国自1965年以来,已经全部采用糖质或淀粉原料来生产谷氨酸,然后经等电点结晶沉淀、离子交换或锌盐法精制等方法,来提取谷氨酸,再经脱色、脱铁、蒸发、结晶等工序,制成谷氨酸钠结晶。

味精是调味料的一种,化学名称谷氨酸钠,又叫麸氨酸钠,是氨基酸的一种,也是蛋白质的最后分解产物。

我们每天吃的食盐,用水冲淡400 倍,就感觉不出咸味;普通蔗糖用水冲淡200倍,也感觉不出甜味了,但谷氨酸钠即使用水稀释3000倍,仍然能感觉到鲜味,所以得名为“味精”。味精的外形是白色的结晶小颗粒,易溶于水,熔点是232℃,它并没有什么气味,但是能通过刺激舌头味蕾上特定的味觉受体,比如代谢性谷氨酸受体,从而带给人味觉感受,这种味觉最早被日本人定义为“鲜味”。

味精是调味料的一种,化学名称谷氨酸钠,又叫麸氨酸钠,是氨基酸的一种,也是蛋白质的最后分解产物。

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味精,它的发现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66年德国人里德豪森博士从面筋中分离到氨基酸,他们称为谷氨酸,根据原料定名为麸酸或谷氨酸。1908年日本东京大学池田菊苗通过试验,从海带中分离到L-谷氨酸结晶体,这个结晶体和从蛋白质水解得到的L-谷氨酸是同样的物质,而且都是有鲜味的。第二阶段:以面筋或大豆粕为原料通过用酸水解的方法生产味精,在1965年以前基本都是用这种方法生产的。第三阶段:随着科学的进步及生物技术的发展,自1965年以后我国味精厂都采用以粮食为原料,通过微生物发酵、提取、精制而得到符合国家标准的谷氨酸钠。

味精是调味料的一种,化学名称谷氨酸钠,又叫麸氨酸钠,是氨基酸的一种,也是蛋白质的最后分解产物。

扩展阅读,以下内容您可能还感兴趣。

味精的作用是什么

味精又称味素,是调味料的一种,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

味精的主要作用是增加食品的鲜味,在中国菜里用的最多,也可用于汤和调味汁。

味精的功效与作用如下:

1.增加食物的鲜味。味精对人体没有直接的营养价值,但它能增加食品的鲜味,引起人们食欲,有助于提高人体对食物的消化率。

2.缓解神经衰弱。味精中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还具有治疗慢性肝炎、肝昏迷、神经衰弱、癫痫病、胃酸缺乏等病的作用。

味精的营养价值: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谷氨酸是脑组织氧化代谢的氨基酸之一,对改进和维持丘脑的机能是十分重要的。另外,味精中还含有少量氯化钠。正常人每日摄钠1-2克便可满足生理的需要,如过食则可造成体内水钠潴留,导致血管管腔变细,血管阻力加大,血容量增多,加重心、肾负担,致使血压升高。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和鸡精有什么区别?

味精又名味素,化学成分为谷氨酸钠。味精是食品增鲜剂,最初是从海藻中提取制备,现均为工业合成品。毒性: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常规食用量对人体无害。中毒表现:部分西方人在进食富含味精的食物2小时内,出现头痛,面红,多汗,面部压迫或肿胀,口部或口周麻木、胃部烧灼感及胸痛等症状。此现象多出现在中餐用餐后,因此有些西方人将此现象称为“中国餐馆综合征”,但此现象和进食味精的关系至今未能证实。紧急处理:误服过量味精后勿须特殊处理。出现“中国餐馆综合征”者也可口服维生素B6,每天50毫克。中毒预防:可以放心食用味精,但不要使用量过大,一般每天每人食用量不要超过20克。鸡精与味精的区别在众多的调味品中,鸡精作为一种复合型、营养型的基础调味品脱颖而出。鸡精是一种以新鲜鸡肉、鸡骨、鲜鸡蛋为基料,通过蒸煮、减压、提汁后,配以盐、糖、味精(谷氨酸钠)、鸡肉粉、香辛料、肌苦酸、鸟苷酸、鸡味香料等物质复合而成的,具有鲜味、鸡肉味的复合增鲜、增香调味料。有人认为鸡精是味精的升级换代产品,其实这样理解不确切。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鲜味比较单纯,而鸡精因含多种调味剂,其味道比较综合。因此,在烹任使用中,消费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味觉偏好进行选择,比如在烹制肉食品时,有人喜欢比较单纯的口味,就可以加入味精;如果喜欢多种味道调和的口味,则可以加入鸡精。但鸡精中含盐,调味时应注意少加盐。另外,味精易溶于水,所以在烹饪,一般在起锅之前加入味精效果好,菜肴的味道会更加鲜美。因为味精若在水溶液中长时间加热,会少部分失水生成焦谷氨酸钠,焦谷氨酸钠虽无害,但没有鲜味。而鸡精的用量用法似乎宽松得多。味精与鸡精所有的调味品里面,“诽闻”最多的莫过味精。有人视若天赐,无它不餐;有人拒之千里,决不沾唇。味精最早是由日本人发明的,“味之素”早些时候在中国的广告语非常夸张,叫做“清水变鸡汤”。对于收入拮据的人家来说,是一种不小的吸引。从80年代开始,不利于味精的传闻多了起来,而且,很多外国人真的就不吃味精。90年代初,有消息传来,人家早早地改用鸡精了。到目前,美国、日本、瑞士、韩国和香港,鸡精和味精的消费比例为85%比15%,食用鸡精者占绝大多数。味精是菜肴增鲜剂的第一代。在我国已有近80年历史。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主要的生产工艺是通过大米、玉米等粮食或糖蜜,采用微生物发酵的方法进行提取。80年代初期,人们将味精与核酸按某一恰当比例混合后,便奇迹般地发现了第二代增鲜产品,分别取名为“鲜味王”、“加鲜味精”、“特鲜味精”等。第二代产品在鲜度上比传统高出许多,不同鲜度等级的产品,满足了人们对鲜度的不同追求。为了既增鲜又增味,于是产生了第三代增鲜品。这种产品最早于1970年在日本成功开发,名为鲤鱼精。此后,在美国、瑞士、韩国、泰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也先后按当地的口味特点,开发出了各具特色却相类似的鲜味品,如鸡精、牛肉精、猪肉精等。特别是鸡精,以其特有的风味和纯正的鲜味,又富有营养,被称为第三代味精。鸡精是种复合鲜味剂。它除了含有鸡肉粉、鸡蛋粉,又添加了解蛋白、呈味核酸,还有一定比例的精盐和鸡油等。所以,除却味道更鲜之外,它也更富有营养。但鸡精在我国的普及量还很小,远远追赶不上传统的味精。这需要一个认知和习惯的过程。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味精的成份是什么啊?可不可以多吃啊?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按谷氨酸钠的含量分为若干种规格,其中99%的是结晶呈针状或粒状,其余几种是用不同量的精盐和味精混制而成的粉状体或混盐结晶体。味精的质量标准:具有正常味精的色泽、滋味,不得有异味及夹杂物。

味精是食品增鲜剂,最初是从海藻中提取制备,现均为工业合成品。味精是指以粮食为原料经发酵提纯的谷氨酸钠结晶。味精的主要作用是增加食品的鲜味,在中国菜里用的最多,也可用于汤和调味汁。

大量使用味精的危害

1、婴幼儿大量食用味精后,会使血液中的锌转变成谷氨酸锌从尿中过量地排出体外,从而导致急性锌缺乏。缺锌会导致弱智、夜盲症、性晚熟及成年侏儒症等情况。

2、哺乳期的母亲如果食用过量味精,大量的谷氨酸会通过乳汁进入婴儿体内,从而导致婴儿缺锌。

3、过多食用味精后,人体血液中的谷氨酸含量就会升高,会妨碍钙和镁的吸收,从而造成短期的头痛、心跳、恶心等症状,且对生殖系统也有不良影响。

4、味精食用过多,会使人产生对味精的依赖性,再吃不含味精的菜就会觉得没有味道,还会妨碍对其他营养素的吸收 。

扩展资料:

味精是人所共知的调味品。从它诞生至今只有100多年。

说起味精的发明,纯属一种偶然。1908年的一天中午,日本帝国大学的化学教授池田菊苗坐到餐桌前。由于在上午完成了一个难度较高的实验,此刻他的心情特别舒展,因此当妻子端上来一盘海带黄瓜片汤时,池田一反往常的快节奏饮食习惯,竟有滋有味地慢慢品尝起来了。

池田这一品,竟品出点味道来了。他发现今天的汤味道恃别的鲜美,一开始他还以为是今天心情特别好的缘故,再喝上几口觉得确实是鲜。“这海带和黄瓜都是极普通的食物,怎么会产生这样的鲜味呢?”池田自言自语起来,“嗯,也许海带里有奥妙。”职业敏感使教授一离开饭桌,就又钻进了实验室里。他取来一些海带,细细研究起来。

这一研究,就是半年。半年后,池田菊苗教授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在海带中可提取出一和叫做谷氨酸钠的化学物质,如把极少量的谷氨酸钠加到汤里去,就能使味道鲜美至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味精

人们常说的工业味精是什么

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被誉为“工业味精”,是指具有固定的亲水亲油基团,在溶液的表面能定向排列,并能使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它是一大类有机化合物,他们的性质极具特色,应用极为灵活、广泛,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英国著名界面化学家Ckint说:“冰淇淋是我们最爱的食物;有了洗涤剂我们的生活才如此美好。若没有表面活性剂,这两样东西都不会有。这真是太可悲了。”

强力味精 是什么?

特鲜味精或称强力味精,指味精中又加上了核苷酸钠等增鲜剂,比谷氨酸钠要鲜得多。其中,核苷酸钠有两种:一种中5′-鸟苷酸二钠;另一种是呈味核苷酸二钠。“5′-鸟苷酸二钠”加”5′-肌苷酸二钠”,俗称l+G。目前特鲜(强力)味精以添加呈味核苷酸二钠(l+G)的居多。

l+G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