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教育 > 小学生在社会的实践活动有哪些

小学生在社会的实践活动有哪些

推荐人: 来源: 秒知社 阅读: 10K 次

参加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的形式也是可以采用的,家长可以带领孩参加一些课外的学习小组,让孩子多和其他的小学生接触,提高孩子的沟通能力,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 参加环保组织。 可以参加环保组织,并且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比如打扫楼道,或

小学生在社会的实践活动有哪些

操作方法

参观戒毒所

戒毒所民警和医生给大家讲授了的种类与危害。戒毒人员通过演讲、文艺表演等形式,讲述了自己吸毒、戒毒的亲身经历。孩子们认识到“是魔鬼,千万不要碰”,并立志当好小小禁毒宣传员,带动身边更多的人宣传禁毒。

一年级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参观历史博物馆,烈士陵园,科技园,可以做小手工,比如画自己的家,折纸等等。 1、历史博物馆,指提供历史、动态、文物藏品、文物照片和专业书籍介绍的博物馆。以历史文物保存、展示与介绍,尽量发挥现代的艺术文

参观口腔医院

1、“寻访本地历史,感受本地文明” 走访自然村庄,追溯历史 活动目的:随着城市改造,很多民居小巷渐渐退出历史,湮没在现代建筑中。通过探访长沙的古镇老村、老街名巷,体味长沙民居的传统韵味;考究本地名字的由来及典故,了解本地的历史人文,

在医生的带领下,探寻牙齿的秘密,学习如何保护牙齿、正确的刷牙方法等。孩子们在朗朗上口的护牙儿歌中懂得了保护牙齿的方法,增强了保护牙齿的意识。

社会实践活动是现在的小学生不可缺少的一门功课,它可以有效地补充课内的不足,让他们充分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并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1、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主人翁意识 兴趣是一切力量的源泉,孩子们有了兴趣,才会愿意用心去体会、去感

参观看守所

参观监控室、监室等。近距离的教育,使孩子们接受了一次特殊的“心灵洗礼”,深刻认识到了逾越法律底线就要接受严惩,他们纷纷表示要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小公民。

1.社区实践活动过程; 2.背景; 3.活动目的: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和团队互助能力,提高学生社会实践经验,充实课外知识;4.活动地点:老人院、街道、商尝家里;5.活动内容:看望孤寡老人、到街道扫地、除去乱贴广告、帮居委会派发宣传单、帮助父母搞卫

逛超市

走进超市,通过自主购物交流,孩子们在实践中亲身体验与感受真实的社会生活,认识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让小朋友与工作人员在购物过程中,孩子们认真地查看生产日期、合格证、生产厂名称和商品价格,计算着自己带来的钱够不够支付所挑选的商品。礼貌交流,文明购物,锻炼了小朋友的社会交往能力,体验了自主购物的乐趣。

简单的很多很多: 把种子培养成开花结果植物之过程记录; 观察记录冬天“窗花”的形成与消失过程; 观察记录爸妈做完一顿饭的全部过程; 观察记录爸妈照顾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某个情节; 观察记录一场雨及其中树、街和行人等之过程; 体会记录学

参观民俗博物馆

小学生社会实践。小学生放假以后,一般情况下,学校都会给学生留一些社会实践方面的活动,这些活动主要是锻炼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身的综合素质,所以,家长和孩子都是比较重视的,那么,小学生能做的社会实践活动都有哪些呢?什么样的活动能

了解地方民俗文化和乡土历史,在参观展览中增长知识。

1、可以参加环保组织,并且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比如打扫楼道,或者捡一些白色的垃圾,或者回收一些废旧电池等等,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好。 2、参加务农学农活动,有利于学生了解农耕文化。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其本质要求是守望田园

踏青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是学生踏青的好时候,为了让孩子们亲近大自然,感受春天的气息,进一步拓展视野,培养孩子们团队协作、守规意识。

文章一: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我们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成长;另一方面,我们为社会做出了 自己的贡献;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表现出了经验不足,处理问题不够成熟、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 等问题。我们回到学校后会更加要

扩展阅读,以下内容您可能还感兴趣。

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感想 字越少越好

文章一: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我们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成长;另一方面,我们为社会做出了 自己的贡献;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表现出了经验不足,处理问题不够成熟、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 等问题。我们回到学校后会更加要珍惜在校学习的时光,努力掌握更多的知 识,并不断深入到实践中,检验自己 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章二:今天我和同学们第一次参加社区劳动,帮忙打扫卫生,本以为会是一个比较轻松的任务,可是到后面才发现不是这样。我们准备好打扫卫生要用到的用具就准备上阵,哪知道一些污渍十分难一次清除,耗费了我们九牛二虎之力才得以完成,而且小区面积大,工作量比较大,感到十分的劳累,但是有了大家的鼓励和支持,又重新充满了动力。后来大家合力把这一片卫生打扫干净了,不仅是大家团结的精神,更是吃苦耐劳和意志力帮助了我们完成任务。

小学生学生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一、调研的背景:

学生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部分,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对学生将来的成长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区小学普遍存在着教育场地狭小、社会实践活动资源溃乏的现状,本课题的调研,使我们及时了解当前城区小学在学生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资源,有效地开展此项活动的做法与对策,从而对城区小学在开展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中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省内外研究概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挪威、法国等国和我国台湾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都注重开设社会实践活动类的课程。我省第一批国家级新课程改革实验区如宁波北仑等地区在一年的实验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主要是让学生重点参与社会生活领域,接触社会现实,注重开展各种社会参与性的活动,如社区服务(包括参与养老院活动、社会公益性活动等)、社会调查、考察与访问(包括访问地方政府官员等)。社会参与性学习往往体现不同地方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生活方式和发展状况,它反映在不同学区的课程方案之中。

三、调查方法及内容:

(一)样本选择:城区小学共2个年级段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情况,任意选择学生200名。

(二)方法选择: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三)调查内容:

城区小学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的模式

城区小学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

城区小学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中的反映

城区小学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四、实施步骤、方法和时间安排:

1、实施步骤:(1)2003年6月确定调研内容并查找有关资料;

(2)2003年7月设计问卷调查的内容和形式;

(3)2003年12月至1月,实施问卷调查,采访相关人员,召开座谈会。

(4)2004年1月至2月,分析数据,得出调研结果撰写调研报告。

2、实施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访谈法。

五、调研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190份,回收率95%。

各校在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设置上基本相同,每周各班设置2课时为社会实践课时间。全校性校外社区服务及社会实践活动每学期1周。

各校在课程设置上大同小异,根据学校现有条件,合理安排综合实践活动指定学习领域的时间。

表一: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的模式

基本模式为:选择主题——设计方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总结评价

(1)主题的选择: A学科教材内容的拓展与延伸,B各学科内容的融合;C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D儿童感兴趣和关心的课题。

(2)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包括如下环节: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步骤--活动策略--活动评价。

(3)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通过社会考察、讨论分析、角色扮演、办报创作等社会活动方式,对主题进行探究、发现,通过从不同角度对社会问题和科学现象进行研究,自己去发现问题并作出结论。

(4)成果展示。这一阶段是学生将综合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展示,展示的形式可以是调查报告,也可以是统计图表、照片,还可以是制作、建议书、新闻发布会等等。

(5)总结评价。总结评价主要包括:活动中的参与度、主动性、创造性程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对工作完成的努力情况等。总结评价的方式主要以自评为主,同时提供组评、师评,激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下一个活动。

表二:课程设置总目标

课程设置总目标 1、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2、了解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些常识;3、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4、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实证的方法; 5、获得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他人、对自我的责任感; 6、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表三、课程实施原则:

1、实践性原则。社会实践活动是以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开放性原则。社会实践活动应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他们的学习体验和创造性表现。因此,社会实践活动在课程目标、内容、过程及评价诸方面均具有开放性。

3、自主性原则。社会实践活动应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提倡教师进行必要的和有效的指导,不要包揽学生的学习活动。

4.生成性原则。社会实践活动是由师生双方在其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

课程。在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注意不断生成的新的活动目标和新的主题,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不断完善。

表四、课程管理:

1)教学管理

学校形成教导处——年级段——执教教师*管理网络,由教导处从开发、实施到评价等环节对社会实践活动课进行全程管理。年级段具体安排内容并制定评价办法,执教教师具体实施课程计划。

(2)师资培养

在校教师均有承担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责任和义务,要自觉进行继续教育,不断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成为一专多能的教师。学校要重视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

(3)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充分挖掘社区与家长资源,扩展社区活动基地,开展实践研究活动。

2.是重视校园内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资料的积累,逐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新体系。

(4)学生安全保障

学校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各类学习和实践活动时,配备专人负责安全工作;制订学生校外活动安全预案,落实安全措施;必须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争取社会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参与,鼓励一部分学生家长在可能的前提下,参与学生的校外活动,协同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5)、研究方法

尽量采用参观、访问、调查、实验、测量、采访、宣传、郊游、野营、义务劳动、公益服务等方式,以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兴趣,达成本课程预期的目标。

表五、课程评价

坚持以"活动促发展"为指导思想,学生的评价主要采用激励性、发展性评价方式。

1、评价的内容

内容有三方面:一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态度,是对学生是否认真参加小组活动,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等方面进行的评价;二是活动过程中合作态度和行为表现,是对学生是否乐于帮助同学、主动和同学配合、认真倾听同学的观点和意见,对班级和小组的学习做出积极的贡献等进行的评价;三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对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和结果中实际表现予以全面客观的评价。

2、评价的方式:评价方式有汇报、成果或作品展示,研究报告答辩、演示、表演、竞赛、评比。

3、评价形式: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定,社区辅导员评定、家长评定等多种形式。开展多元化评价,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即时评价;阶段性评价;档案袋评价;综合实践活动的自我评价)

A、小小的我(可爱的我)B、我的活动空间(活动大排挡)C、活动成果

D、我的收获(我的不足回收袋)E、我的小缺点(我的小打算)F、我对自己的希望

(二)城区小学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

1、各年级段基本实践内容:

一年级 学校附近有什么?了解学校附近的社区设施

二年级 谁认识的水产多,并选择一种介绍)

三年级 拜访邻居 、跟爸爸妈妈去上班

四年级 安全问题

五、六年级 渔业资源保护

环境污染及治理

2、小学中年级段主题活动程序:

一、设置问题情景,提出活动主题或研究问题;

二、学生自愿组合成立活动或研究小组,选好组长,分好工,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进行;

三、讨论活动方案或设计研究方案;

四、班主任审批活动方案;

五、按活动方案或研究方案做好准备:笔记本、笔、记录表格、访问提纲、录音机等工具等,如果要采访,还做好采访预约。

六、开展活动,记录活动过程和采集到的资料。资料尽可能地全面,要来自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渠道,材料要真实,尽可能地用第一手资料。

七、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写出自己在活动前后的心得体会。是集体项目的,必须要有集体成果。

八、提出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完成一项针对主题活动的设计。设计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集体合作的。

九、在班内展示活动成果和设计。

十、活动评价。

3、小学高年级段主题活动程序:

一、选题阶段:

1、布置与动员,公布选题范围,进行选题辅导; 2、学生在班主任指导下组织调查,产生感兴趣的子课题;3、班主任收集学生的子课题并进行筛选,确定子课题并公布; 4、学生根据学校公布的子课题,调整选择题目组成课题组; 5、小组选举组长,聘请好课题研究指导教师,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题论证;6、明确课题研究方向,共同设计课题研究方案,进行课题研究组内成员分工;

7、开题报告;

二、研究阶段:

1、小组独立研究,教师监控、指导。2、教师组织课题组之间交流,推动课题研究;

三、总结阶段:

1、撰写研究成果,进行个人和小组总结;2、班级展示,同学评议;3报告会;4、教师评定成绩、总结。

4、各年级段具体实践计划内容

一、二年级社会实践主题系列

周次 主题活动 活动目的 简要过程

1 认识我们的校园 爱学校教育 1、参观2、观后的感受。3、画画你美丽的校园。

2 我是书包小主人 自理能力培养。 1、书包的种类。2、示范整理书包。3、小组比赛。

3 我是自己的小主人 自理,自立的培养 1、合理使用时间2、制订每天行事历

4 学校附近有什么 关心熟悉周边的环境 1、画一张学校周边环境的草图

5 我争整洁章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1、制订学期保洁计划

6 保护自己 知道常用的呼救电话 知道呼救电话的种类

7 找秋天 主动发现,体验生活美 组织一次家庭秋游活动,感受秋天的美,写一篇日记

8 秋天的果子 认识秋天常见的水果 访问一家水果店

9 我是社区小主人 初步培养责任感 访问居委会

10 我和小树做朋友 初步培养关爱自然的情怀 种一棵小树苗

11 我的家 培养关心家人的情感 记牢家人的生日

12 找找身边的污染物 认识常见的污染物 简单整理家里的垃圾桶

13 我是好苗苗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制订一份学习目标

14 请到我家来做客 培养简单的交往能力 带几个好朋友回家做客

小学三年级社会实践主题系列

周次 主题活动 活动目的 简要过程

1 调查身边的同学 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1、设计调查表格、采访同学、上网查资料。

2 竞选中队干部 上台演讲的能力,管理设计的能力。 小队管理系统设计

3 主题队会《尊师好少年》

4 正确使用牙刷 养成刷牙和正确使用牙刷的习惯 1、刷牙调查。采访同学保洁情况、正确使用好处。

5 我来设计调查表 初步学会设计调查表。 1、调查表的种类、学生设计、汇报收集。

6 今天我当家 体验一天当家的感受,管理的能力。

7 我给小树做名片 深入了解树木,增强环保意识。 1、查找资料和了解树木、设计名片。

8 秋天的树叶 深入了解树木 树叶的种类、作用及变化、画不同种类树叶。

9 我最喜爱的科学家 理想教育 学会查找资料。(图书、上网)

10 我在科技节上 结合校科技节,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都得到锻炼。 自己设计计划\实践活动

小学四年级社会实践主题系列

周次 主题活动 活动目的 简要过程

1 调查身边的同学 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1、设计调查表格、采访同学、上网查找资料。

2 营养早餐的调查早餐 懂得早餐的重要,合理搭配营养。

3 主题队会《我爱老师》

4 牛奶与健康 初步懂得营养学说,牛奶中的营养成分。

6 吸烟的危害 懂得吸烟的危害大,做个宣传小公民。

7 主题队会《祖国真伟大》

8 大树底下好乘凉 增强环保意识 1、实地测量各地的气温,比较研究。2、提出保护树木的策略。

9机动车流量调查 交通安全 1、实得考察记录机动车的来往。2提出安全措施。

10 我家的变迁 了解家乡的喜人变化,热爱家乡。

小学五年级社会实践主题系列

周次 主题活动 活动目的 简要过程

1 调查身边的同学 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2 中秋文化 承袭传统节日文化 1、中秋的来历、中秋文化调查、对月饼商品化的看法。

3 家庭绿茵——盆景 绿化净化的合理化 1、调查盆景种类以及作用、合理搭配的设计。

4课外作业情况调查 作业的合理化 1、采访师生,了解课外作业情况、合理化作业的畅想。

5 肯德基餐厅促销的调查 接触社会,了解商品营销的办法。 1、调查畅销原因、办法、合理化的建议。

6 小小广告人 了解广告的作用与要求。

7 家乡特产知多少——参观水产城 爱家乡

8 肥胖儿童增多原因调查 不偏食,合理膳用。 1、访问肥胖儿童的饮食、合理饮食方案设计。

9家乡的历史名人 爱家乡,立志成材 1、查找历史名人、谈自己的理想与奋斗计划。

小学六年级社会实践主题系列

周次 主题活动 活动目的 简要过程

1 小康架起友谊桥

2 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 了解学生课外阅读 采访学生课外阅读情况。

3 校园垃圾分类的调查 校园整洁,爱卫生

4 十字路*通情况的调查 安全意识

5 寻找秋天——漫走古诗厅 承袭古诗文化,积累诗集。

6 元旦校园布置方案 创意培养 1、了解校园。2、校园布置的设想。3、设计方案。

(三)对社区服务及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

学校教育的改革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城区小学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情况可以证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设,有利于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的传播,有利于学校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的优化组合,有利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预见,一旦在面上推开,全市广大中小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会出现气象更新的局面。

1.社会实践活动的开设面上推开,我们认为当前有利因素和消极因素都存在。

⑴有利因素主要有: 一是课程计划中已作了安排,以教学法规的形式落实了课时,一旦教材落实,就会很快充实提高。 二是点上的实验研究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已有相当部分的学校开始仿效和探索创新,开设此项活动已到水到渠成的时候,教材的编写、活动的辅导研究也到了瓜熟蒂落的程度。

⑵不利因素主要有: 一是教育思想观念的滞后,一些教师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开设会产生应付敷衍的态度。 二是部分学校教师科学实践指导能力素质不高也是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在活动的推开要加大力度,纳入常规,同时加强推广研究及做好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工作。

2、挖掘资源,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

据对中小学生的调查和有关实验发现,被当代中小学生接受和他们感到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中最喜欢的形式就是课外活动及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如以环保、治安、义演、募捐、志愿者等为主的公益性活动,有以“一日营业员”、“一日推销员”、“一日小报童”、“一日管理员”等为主的体验性活动,还有关于“环保问题”、“文明意识”、“价格对比”为主的考察、研究、采访等研究性学习活动。每一学期作轮换,以丰富不同年级段学生的活动内容,增强丰富的实践与体验。学校根据活动开展要求,还建立了会议制度、分析汇报制度、活动展示制度等,同时设立“活动优秀辅导奖”、“街道优秀小公展”等,每学期对活动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

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方面,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亮点,更是新课程的难点。半年来实验区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重点。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课改的成功也首先需要赢得家长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各校在课改实施中都注重动员家长和社会各界力量参与课改、支持课改。各校向家长印发了介绍课程改革的致家长信,并通过家长会使每一位家长了解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与新方法。

3、教育观念的转化

在调研过程中,感受到参与课程改革实验的所有人的教育观念都在发生变化。校长鼓励教师创新,教师认同新课程,学生喜欢新课程。从家长座谈会的情况来看,学生家长的观念之新令人振奋,尤其是城区的家长,能够比较深刻地理解课改精神,积极拥护课改。一些学生家长在发言中说:“很荣幸我的小孩能够赶上课改,我还希望课改的步伐再快一点”;“应该给孩子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选择,以发展个性”;“课改把我的孩子带进了社会、带进了生活,学校开设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我很满意”;“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是心理和生理生长的关键期,要多给孩子活动,首先要让孩子做个健康的人”等等。

(五) 问题与困惑

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实验工作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探讨。

(一)课程体系不健全,设置存在不平等性

个别学校随意更改课程设置。部分学校对地方课程认识不足,在课表中缺乏地方课程,使国家*课程体系变得残缺不齐。多数学校校本课程操作不规范,没有自己的校本课程体系。

(二)少数教师观念还没有根本性转变

观念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是搞好课改实验工作的前提。调研中发现,个别学校领导和教师对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还存在着:认识上的把课程改革仅等同于使用新教材;在教学和评价工作中,以分数作为教师教学行为评价的唯一依据,没有很好体现新课改理念。

(三)部分教师组织合作学习缺乏实效

新课程讲究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各校在教学实际中积极引进合作学习这一模式。但由于缺乏理论指导,把简单的小组讨论就当作合作学习,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缺乏成效。

(四)对教材内涵的理解和把握有待进一步改进

实验教师普遍存在着对教材内涵的理解和把握上有待进一步改进的问题。如何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教材的编者只是把一些思路提供给教师,教师在创设情景时,如何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所倡导的理念,去把握教学与发展的问题,解决原有教学模式与新课程教学理念之间的联结与冲突问题,这是实验教师需要优先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五)教师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达不到新课程的要求

新课程实施后,对教师的要求大大提高。在教材处理上,在教学方法上,在教学评价上,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上,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普遍觉得有难度。问卷显示64.8%的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开发有困难,说明当前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还达不到新课程所要求的水平,以至学校在开设和实施校本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存在一定的难度。

(六)班额过大,设施设备和教学资料与新课程不配套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部分学校教师感到设施设备跟不上,现代教育技术很难在课堂中体现,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难以实现。新课程实施半年来,教师觉得学生手中的资料与新教材又不配套,教材虽然解放了学生,而资料仍旧偏、难、旧。

新课程教育理念大多建立在小班额的基础上,而目前我区学校尤其是城区学校的班额偏大,在实施新课程教学过程中,难以发挥新课程教学手段和策略的优异性。

(七)考试评价不明朗导致课改走向的不确定性

学校领导和教师普遍担心评价改革不到位问题。不少人对如何正确处理抓课改和抓质量的关系不够明确,使教师搞课改忧心重重。评价体系滞后,制约了课改的积极性。

学校和教师普遍担心学生学科考试成绩下降,以至产生“课堂上新理念,下课后老办法”、“课上搞探究、课后补作业”的现象,更加重了师生负担。问卷显示,有87.5%的教师认为新课程的教学压力比以前更大了,学生的负担也更重了。这成了当前课改最突出的问题和影响课改成败的关键问题。

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哪些日记三百字二十篇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让小学生们亲近社会、学习知识、开阔眼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学生自我教育的实践活动。现就我校活动情况做一总结。

第一、宣传启动

1、搞好了宣传动员。班主任利用班会的时间进行宣传发动。做好班级内部宣传。

2、举行启动仪式。结合学校要求安排,组织每位学生回家后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本次活动的内容,实行家庭文明承诺,共建和谐家庭。

第二、落实活动

开展校园实践活动。让各班自我主办组题主体中队会,以期在这样的活动中,让学生能够展现自我风采,提升学生间的合作.同时学生在学生中推行校园文明,坚决不乱丢垃圾。倡导文明举止,积极营造文明氛围。设立 文明监督岗,由中队辅导员担任文明监督员,加强监督检查。同时把身边讲文明、讲公德的人物和事情写成文章,向墙报、手抄报、小广播投稿,营造讲文明礼仪的良好氛围。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第三、开展各类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清扫和捡拾白色垃圾、瓜果皮、废纸、食品袋、烟头等生活垃圾。活动中队员们,不怕苦、不怕脏,用手捡拾垃圾。场面十分感人。活动结束后,我们还号召学生利用节假日和家长积极参与社区公共环境卫生清洁、植绿护绿等行动,和家长们一起,提高环保意识。还组织学生参加徒步活动,在在这样的活动中,增强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感情.在学生中土豆的过程中体验劳动的辛苦快乐,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发展.

小学生可以开展哪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小学年纪正是塑造品格的时间段

一味的学习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可以去敬老院关爱关爱老人 之类的 主要是让他形成一个助人为乐 关爱他人的意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哪些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普通高中阶段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

在实施过程中,要联系学生生活背景和社会发展实际,突出问题中心,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整体性、综合性。

研究性学习: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初步学习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发展合作能力,并初步养成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和技能基础,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确定主题、制定方案等过程,学习调查研究、实验研究、观察研究、文献研究等科学方法的基本规范和操作要领,养成探究习惯,形成科学态度,初步创新精神。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社区和社会的体验性、服务性或公益性的实践活动。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目标是:走进社区,理解社会,获得直接经验,形成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参与社区活动,践行社会服务,适应社会生活,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实施,应适应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体验和实践的机会;应围绕主题,在综合应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主动实践。

3.劳动与技术教育:

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操作学习、设计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活动。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认识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材料,懂得一些社会生产的基本常识,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技术工具,初步掌握一些社会生产的基本技能;丰富劳动体验,具有亲近技术的情感和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能够安全而有责任心地参加技术活动,初步具有技术意识、职业意识、创新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和审美意识。

拓展资料:

特点

(1)综合性: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

(2)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展开往往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强调学生通过活动或亲身体验来进行学习,但不是为“活动”而“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顾名思义,它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但这里所讲的“活动”或“实践”,不能仅仅从字面上、从直观上去理解,把它理解为让学生“动”起来,或者让学生去“操作”。

而是要把它理解为“知与行”、“动手与动脑”的结合与统一。那些不需要学生动脑思考、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没有触动的“活动”,不是“综合实践活动”中所讲的活动。真正具有“育人”价值的综合实践活动,应当让学生在活动结束时“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讲,“活动只是一种教学的手段与方法”,它本身不是目的。

(3)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其内容与学生个人的生活或现实社会紧密相联系,往往表现为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开放性问题,要解决这样的开放性问题,学生不可能到书本上去找现成的答案,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去发现,才能找到可能的答案。

(4)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展开很少从预定的课程目标入手,它常常围绕某个开放性的主题或问题来展开。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新的问题、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便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生成性”的集中体现。

(5)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十分注重从学生现有的兴趣与经验出发,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与探究。学生不仅可以选择学习的内容、进度与方式,还可以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或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综合实践活动